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睡前故事

小故事精选:,古人的小故事,儿童睡前故事21篇


2023-10-26 03:54:56 儿童睡前故事



小故事精选:,古人的小故事,儿童睡前故事_儿童睡前故事

21篇小故事精选:,古人的小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1篇关于古人儿童睡前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睡前故事


的儿童睡前故事:(1):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那么古代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2):

说到关于古人苦读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匡衡的凿壁偷光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悬梁刺股车胤和孙康的囊萤映雪直到今天,这些成语仍是激励我们发奋读书的座右铭下面就再给大家说几则古人苦读的成语,与大家共勉

面壁九年

面壁,佛家语,指面向墙壁静坐修行这是指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打坐了九年比喻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据说,菩提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之后,顿悟了禅宗的神秘可见,专心读书与其一样,也必须要有这种精神

铁砚磨穿

磨穿了铁铸的砚台比喻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记载:桑维翰最初考进士时,因为主考官厌恶他的姓,桑与丧谐音,于是就没有录取他桑维翰并不知情,他回去后发誓要学富五车,并铸造了一个铁砚,天天抄书不止有一天铁砚竟然被磨穿了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桑维翰考中了进士

艰苦卓绝卓绝,超乎寻常,达到极点坚韧刻苦的精神超乎寻常《宋史邵雍传》中记载:邵雍读书的时候,非常刻苦冬天读书时不生火取暖,夏天读书时不扇扇纳凉,即使汗流浃背也如醉如痴地继续读书,晚上也常常读书到深夜这样一连过了几年,他终于功成名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博闻强识之人

青灯黄卷

青灯,指油灯,灯光呈青黄色黄卷,指书籍,古代纸张多用一种黄色的料剂涂染,以防虫蛀,所以呈黄色形容辛勤攻读金完颜寿在《沁园春》中写了自己的读书历程:少壮之时沉迷读书,在黄卷青灯的读书生涯中懂得了读书做人的真谛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3):

《西厢记》里,红娘抱着枕头送崔莺莺相就张生,鸳鸯枕,翡翠衾,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弓鞋凤头窄,云鬓坠金钗。

  鸳鸯枕是什么样的枕头呢?是说枕套上绣着一对鸳鸯的一个枕头,还是绣着鸳鸯的一对枕头,或者,是那种很长的双人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鸳鸯枕就是给鸳鸯枕着的,要两个人同时用。一个人枕,那叫作孤枕难眠。不过,看古代的小说脚本,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小姐闺秀们,甚至神仙妃子,偷情时都喜欢带着自己的枕头前往,莫不是有洁癖,嫌人家的枕头不干净?又或者像是新近港片《恋上你的床》那样,离了熟悉的枕头,便睡不着觉?

  崔莺莺是这样,传说里的洛神甄妃也是这样。七步成诗的曹子建,爱上了自己的嫂嫂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情投意和,然而悖伦违理。甄氏因此相思成疾,抑郁而终,死后化为洛水之神,于梦中意会曹植,明眸善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若飞若扬,曲尽缠绵之欢,并且留下玲珑枕一具,虽人神殊途,而枕上留香。可算文史中最浪漫的留枕了。

  而最残酷的留枕。则要属唐高阳公主。高阳为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嫁与当朝宰相房玄龄之子、散骑常侍房遗爱为妻,却与曾因撰写《大唐西域记》而享有盛名的玄奘高徒辩机相爱。一个是尊贵的大唐公主,一个是学富五车的佛门子弟,他们的爱情注定要遭天谴的,然而两人瞒天过海,硬是在礼教和禁规之间寻找缝隙,整整交往八年,还生下了一儿一女。这其间,高阳赠送辩机定情信物无数,其中便包括一只皇室专用的金宝神枕。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有小偷潜进弘福寺,盗走了玉枕,却在销赃时被官府逮获,公主与沙门的不伦之恋也就此大白于天下。辩机被判于西市场大柳树下处以腰斩极刑,侍奉公主的十余名奴婢也以知情不报罪悉被勒死。那只枕,给辩机招来了杀身之祸。再香艳的物事染了血,也难免腥气。枕上的春秋,记载的不仅是你侬我侬,更有恩怨情仇。

  辩机的所有遗物,都被唐僧玄奘收藏于大慈恩寺特辟的僧房中,以便他的灵魂可以继续参与译经工作。同门为僧的和尚们说,月明星稀时,常常会听到辩机的哭声,但不知那是在叹悔自己与高阳旷世绝伦的恋情,还是在抱憾未完待译的经书。每次经过大雁塔,想起这段艳史,我都不禁感叹于高阳的有缘无分,辩机的有才无命。常常想,如果不是那只枕,如果那枕没有被小偷盗走,如果销赃时没被官府查获,如果查获的玉枕不是皇家御物,或许辩机便不会惨死了。

  偷情不是罪,罪过的是不该留下证据。高阳的金宝神枕就和莱温斯基的蓝裙子一样,是恩爱的痕迹,却是灾难的因由。后宫的风云,左右着前廷的战事,而多少玄机,都是在枕边进行。都说人生如一枕黄粱,米已熟,梦醒否?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4):

为什么古人的衣袖横着手臂的时候能轻而易举的从袖子里掏出个千八两的银子,垂着手臂的时候又没东西掉下来,这袖子里的口袋是怎么设计的???究竟能装多少东西呢?

  汉代的袖子是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基本可以放东西。

  还有,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请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误导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既然是贵族,也没有带银子的必要。

  从汉代开始,当时的衣服袖子叫做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可以放一些小的东西。不过古代并不像电视里面那样,人人都穿着宽大袖子的衣服,只有一些贵族才会这样穿。

  还有,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请不要被现在的电视剧误导了,宽袍大袖一般只有贵族会穿,既然是贵族,也没有带银子的必要。

  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都会穿宽幅大袖的衣服。而在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的人或者不贪污的清官。

  当然,古人的东西并不是都放在袖子里面,毕竟不太方便,一般都是放在胸口的衣襟里面,或者塞进腰带,也有的在腰间挂上一个荷包。

  再者古时候一些王孙贵族,都是把东西打包起来,让下人拎着送回家。而一般情况从袖子里面放东西或者去东西,多半是发生在上朝的时候,或者两个大官见面时,毕竟在这种场合下,伸手到怀里掏东西还是很不雅观的。

  我国古代人的服装都没有口袋,如需带些小物件,像手帕、碎银等,不是放在袖子里,就是揣在怀内。从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中整理出来的文物中,有皇帝和后妃穿的服装,上面也没有口袋,但是有一种叫香囊的东西,比人的手掌稍大一些,用带子缚在腰间,供帝王、后妃们放小东西用。

  服装上没有口袋,连皇帝也感到不便。据说秦始皇出巡时,身边常佩带一个丝质的算袋,里面放着不同颜色的小棍子我国早年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旅途中如遇到账目进出、财政开支需要计算时,可拿出来运算。而我国服装上究竟何时开始有口袋的,尚有待专家们的考证。一般认为是清末民初,西式服装传入我国后,人们都感到有口袋的方便,于是逐渐普及开来。

  如果是银两或者比较轻便的物件,如果不是放在袖子里边,那就是放在衣襟(领子交叉中间可以放东西),或者是腰带里边。也可以再腰带上挂着荷包,那不就可以装东西了。

  再者古时候的东西都是打包起来,让人抱着回去的吧。有些电视剧上就有,不过不能全信。从袖子掉出画轴之类的大物件,这应该是剧情需要,只有上层人才那么放,一般从袖子里掏出东西的时候都是在上朝的时候,或者两个大官在面对面的时候,因为毕竟在那中场合从怀里掏东西比较不雅观。

  中国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宽幅大袖。袖子里缝有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嘛。

  但宽幅大袖既浪费布,又行动不便,所以得是王公士大夫或读书人什么的才会穿。古代普通百姓和军人什么的是穿窄袖衣装的,只要是窄袖,就没地方装东西,而且掏进掏出也不方便啊。

  这种宽幅大袖也不是现在才改掉。它属于中华衣冠,清朝入关后就被强令改掉了,像马褂就是原来骑马时穿的窄袖衣服,也就藏不了东西了。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5):

火诞生的那刻起,福祸便相伴而生。所以,如何管理好火也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眼下,秋冬时节,天干物燥,是火隐患的高发季节。近来,全国各地时有大小火情发生,高压水枪、云梯、消防车等现代化消防器材各显神通。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火是怎么被约束的呢?

  黄帝时,已经有掌管火事的部门。《史记》说,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用火,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叫火政。

  商朝,有几座粮仓被烧,火势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记载,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纪录。商朝看到火的厉害,制定了火规,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酿成火灾的,要处以断手的刑罚。

  周朝规定,仲春二月,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提醒大家防火。

  这也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每到冬天,时近黄昏,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周朝禁火期大多吃冷食,不让做饭。春耕了,老百姓不能饿肚子干活,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备好足够的干粮。

  春秋战国时,管仲说管理好火是关系到国家贫富的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宪的意见。那时举行仪式的人,需用左手举火把,以减少明火乱动的危险。右手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落地乱溅。举火人要坐屋角,因为屋角不是活动的中心,还不准跟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做到专心守职。可以说,对火的管理达到了一定高度。

  汉代,水火盗贼不分家,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金吾是两端带鎏金的铜棒,对付难管理的社会问题是很有威慑力的。《汉书》中说,西汉长安每街一亭,有16个街亭;东汉洛阳24街,有24个街亭。街亭和现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间,有广场,可以驻扎军警,大的可容纳几千人。东汉史学家荀悦对于火情的看法是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防患于未然是从这儿来的。

  唐代负责火情的组织叫武侯铺,分布在城市、坊间,布置的消防兵从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在全城形成一个火情传达系统。灭火工具大多是用猪、牛、羊等动物的皮编织的袋子。据说,唐以前都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灭火。

  到了宋朝,火好像不那么恣意妄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了,组织形式很像现在的消防队。负责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厢使。当时开封等地火禁很严格,半夜就要灭掉一切烛火。假如有的人家后半夜烧纸,必须事先告知。灭火的兵叫防隅军,都经过严格训练,专门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地势高的地方有瞭望火楼,白天黑夜不离人。一旦有火情,扑救的各支队配合密切,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北宋仁宗时,已经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较先进的灭火工具。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升级了灭火队员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锯、火笼、火背心等灭火装备。

  明朝,一些城市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敌军火攻引起的火灾和防范其他火患。火兵驻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皇帝的东西是不能有闪失的,盛放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除沿护城河设置外,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其实是每隔7间房屋空出的一间房,无门无窗,里面都是夯实的土,厚度达5米。

  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马头墙有防火和防风双重作用;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兽嘴里吐出的曲折铁舌头,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针。

  清朝,对于火的管理更科学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朝,每个防火班人数不下两百人。防火班又叫机桶处,机桶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这种国产的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员的宿舍里,行动时便于携带。

  在不少清宫影视剧中,有些火势是很大的,让人一看就发毛。比如《孝庄秘史》中有个镜头,火光冲天,烟雾浓浓的,要是灭火的工具不先进,没准皇家园子就不保了。

  同治年间,民间自发成立了消防组织水龙局。清代诗人吴东发看了水龙表演后,写下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诗句,从中看出这个灭火工具不同寻常啊!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6):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花甲串对

年,岁在甲子,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7):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8):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万里无人,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衾枕冷了,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压断了。在冬季,古代人怎么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的,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清代时,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爇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减半,只有二十五员,首领太监仍为二员;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说到这,不得不提提宫廷内那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还有火炉给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也很精美。
  在冬季,古人是否都能这么暖暖和和地过冬呢?那可不一定了。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其实,细究起来,两者都非易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非日积月累不可,想要求得厚的毛皮服,一得有毛皮服供应,二得具备购买能力。如同不少现今还困在风雪路途中的归乡人一样,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旅途上,拿着钱一时半刻也不知从哪去求得保暖的衣服。何况,穷苦人家本身就没多少钱,要不路边就不会有冻死骨,也不会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事发生了。
  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看来不少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格满则寒消,春暖而花开。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9):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在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合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有了与琵琶女的相遇,也才有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再如: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杜牧《江上逢友人》)偶逢友人,停下船来也是在船上喝酒。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没在船上,但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就连荆轲赴秦行刺这样的大事,主客也只是在易水边简单地喝两杯,情到意到,得了,重要的是办事。将别时,相离处,举酒道别,这才会有自然而浓烈的气氛,这才可能是真性情。今天,你可能在月台生,在登机处喝酒吗?
  再看以酒养诗的李白。那次李白到人家喝酒,照今天的逻辑,应客随主便才是。大约主人没酒了,你听作为客人的李白怎么说: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意思是你请我来喝酒你怎么说没有钱了呢?真的没钱你把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出来让孩子去换酒呀!率性天真如此,今天还能见到吗?
  最雅的一例,你看那时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为会稽山阴之兰亭,人物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四周景物更是好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好景致在亭子里是待不住的,尽管这是兰亭;于是诸贤列小溪而坐,置杯于水中任其漂流,漂来便饮之,饮之再咏之。此番情趣,不知如今五星级饭店豪宴之酒客们向往否?
  官职相当于如今市长的欧阳修要喝酒,也是到山间的亭中。酒是山泉酿的土酒,菜就是山问野菜。那一帮随从大约还有几个山民吧,与欧阳市长觥筹交错直到夕阳在山;其间绝没有师爷幕僚陪市长大人喝酒的诚惶诚恐。市长输了。照样挨罚;喝醉了失态,也没人当回事。这里,就市长而言,喝酒只是手段,乐其乐才是目的,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想一想这种干部和群众的喝酒关系,多令人感慨啊。而且,欧阳修是由中央干部被调到地方当市长的,他虽然乐观,那也是无可奈何自我排解,是姑且寻开心。今天哪几位若有幸陪被贬的哪怕是镇长乡长喝酒,能有一丁点儿这样的意境吗?
  柳宗元送薛存义,可是薛存义已走了。于是柳宗元提点儿酒拿点儿肉立马追过去,追到江边终于追到,就在此地坐下边吃边喝边谈(见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所嘱一番话,那绝对是一篇微言而大义式的封建时代官场的政治经济学,即使今天的理论家我也没见过谁能把封建社会吏制的本质如此生动、简练、精准而深刻地概括出。今天从高官到平民,其送行宴不知其几许,但能有简单如柳氏之送吗?能有言大义如柳氏之论吗?大约酒设的豪华程度和其宴言的浅薄程度成正比,越是豪华的宴会其话越废、越浅。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0):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刚刚好。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联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持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2):

从前,有一个古人,非常的节省,一天他在市集上为自己的儿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古人将衣服拿给自己的儿子,儿子高兴的急忙穿在身上,可是古人却把衣服收了回去。

古人对儿子说:“等到你身上的衣服破旧了,才可以换上这新衣服。”

过了一年,儿子跑到古人的面前说:“父亲,我的衣服已经破旧了,请为我换上新衣服吧!”

古人却说:“衣服破旧了缝补上之后还可以穿,等到变小了再来换新衣。”

又过了两年之后,儿子跑来对古人说:“父亲,我的衣服已经又破又小,穿不下了,请为我换新衣。”

古人同意了儿子的请求,把新衣从衣柜中拿出来,儿子欢喜的穿在身上,可是却怎么穿也穿不进去,原来新衣是按照儿子两年前的身材所买,旧衣变小,新衣又怎么还穿的进去呢!

无奈古人只好在给儿子买一身新衣。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3):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4):

  古人通过题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游山玩水高兴了,半山腰题个字;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往墙上题个字;到酒楼吃饭吃得舒心,给店家题个字这大约和现在的朋友圈发帖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就来说说,古人题字的趣闻轶事。
  私塾先生题画
  有个财主家的私塾先生,年终返家前,给这财主画了四幅画,但没题字就匆匆走了。第二年,那先生说什么不肯再来,财主只好又请了一位先生。这先生刚到,财主就让他在那四幅画上题字,弥补一下画上的空缺。
  先生满口答应,他走进书房,把四幅画展开。只见第一幅画着两个小板凳,板凳上放着萝卜白菜。他心中暗想:凳凳、萝卜、白菜,连起来不就是顿顿萝卜白菜?于是提笔在第一幅画上题写了顿顿蔬菜。第二幅画是两只叫驴打架,背景是稀疏瘦竹。先生推敲道:画的是驴斗、稀竹,这意思也很明白!于是在第二幅画上题写了绿豆稀粥四个字。再看第三幅,画的是屋檐梁上有只花猫,虎视眈眈地伏在燕巢旁,一只小燕在屋檐前盘旋,不敢飞进窝去。先生恍然大悟,在第三幅画上题写了咽(燕)不进去几个字。
  给三幅画题了字,先生对原来那位作画的用意已明白八九分。他再斟酌第四幅,画的是几株枝叶茂盛的桃树,别无他物。他提笔写道:正好是《诗经》上的句子,桃之夭夭。然后掷笔而去。
  这财主目不识丁,不解题字的意思,反而高兴地把四幅画挂在客厅里,却不料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先生愿到他家教书了。
  康熙题匾
  康熙下江南,来到了杭州。这天,康熙到灵隐寺,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内设下酒席。
  宴席上,老和尚早听说康熙喜欢吟诗题字,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面前跪下磕头:皇上,请您为咱们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的痒处。他点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了个雨字头(灵繁体为灵)。这时,康熙已经喝醉了,落笔又快了些,这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抓着笔,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里,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繁体为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不觉酒醒了一半,立刻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康熙皇帝知道自己写错了,为了给自己下个台阶,他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把它叫做云林禅寺对不对?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道。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一直到了今天。
  庙门题诗
  有三个读书人,在一座寺庙里看到四大天王神像,一时高兴,一人一句作起诗来。第一个说:四大天王四尊神。第二个说:手举金鞭镇山门。第三个说:头颅就有斗恁大。再往下,谁也接不上了。庙门口正好有个拾粪老农,他们让老农给凑一句。老农说:我一个老大粗,哪会作诗?只能硬凑了屙泡大粪百十斤。三个读书人听了大笑一番,把这首诗题在庙门口,走了。
  寺庙旁有个学堂。有四个小学生上学经过这里,见庙旁柏树下有个卖凉粉的,就每人凑一文钱,买了一碗,准备四个人分着吃。四个学生正要吃,一看先生过来了,都躲进庙里去了。先生走过来,见有碗凉粉做好了没人吃,就问:给谁调的?卖凉粉的说:给学生娃娃调的,他们见你来了,都躲进庙里去了。要不你先把它吃了吧。先生也不客气,端起来就吃,吃完走了。
  学生们眼见先生把他们买的凉粉吃了,心里很气。先生一走,他们就走出庙门,把这事写成四字诗,就写在刚才那首诗的下边。
  放学了,先生又从庙门口经过,发现山门上有两首诗,他连起来一念,吹胡子瞪眼,差点没背过气去。诗是这样写的:
  四大天王四尊神,学生四人;手举金鞭镇山门,凑钱四文;头颅就有斗恁大,调碗凉粉;屙泡大粪百十斤,先生独吞。
  迟关店门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前门街有个小酒家,掌柜姓王。酒家店规很严格,其中有一条:晚上不过子时不关门。
  这年除夕夜,许多店铺早关了门。伙计恳求王掌柜:忙了一年,今晚咱们就破例早点关门吧。可王掌柜却不通人情,说:还是等到子时再关门!规矩不能破。
  这时,门帘一挑,两个打着纱灯的仆人一前一后,引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酒家。王掌柜忙迎上前,热情招呼,并把店中珍藏的佛手露酒和酒铺的几样拿手菜一齐端上桌来,站在一旁小心伺候。年轻书生边吃边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仆人们也随声应和。
  年轻书生问王掌柜:我给你的小店题个字好不好?
  王掌柜笑说:那敢情好!于是,吩咐店小二准备好笔墨纸砚。
  书生拿起笔想了想,说:本以为这么晚,店铺早关门了,没想到,你的酒家还在开门迎客,估计全京都也只此一家,就写都一处吧!说完,年轻人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
  王掌柜双手接过,连忙称谢。年轻人便笑着离开了。
  过了几天,忽然有十几个太监排着队,神气十足地来到酒家,把一块写有都一处三个大字的虎头匾送给王掌柜。
  这时候,大伙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十晚上来喝酒的年轻书生竟是乾隆爷,这块匾是乾隆爷亲手题写后,命人送来的。王掌柜跪倒在地接过匾,叩头谢恩。
  乾隆爷题匾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也让都一处名声大噪。后来,王家传下规矩,后辈子孙如果做生意,一定要迟关店门。
  李邕题三字半匾
  很久以前在松阳县,有个毛氏家族新修了一座祠堂。族长重金请来一位书法名士,当场为毛氏宗祠题匾。听到这个消息,街坊都拥了过来,想饱饱眼福。
  只见名士提笔蘸墨,一气呵成两个大字。正当他写宗字的一点时,他身后有个衣着破烂的山里人,脚步打了个趔趄,一下撞在名士的右胳膊上。这一撞,把本来写的点,变成了一撇。名士脸色一沉,扔下笔就要走。
  族长见状,上前赔笑,恳求名士重写一张。名士板起了面孔,说:要我重写,得再多给我三十两。
  族人听了,就逼那个山里人出这三十两银子。山里人急得要哭:我哪里赔得出那么多银子啊!
  这时,一个客商打扮的人走上前,皱眉道:穷百姓怎么拿得出这么多钱?再说,这字值三十两?
  名士听了这话,鄙夷地看着客商,说:你有本事,你来写?
  客商说:写就写,写得不好,再赔银子不迟。说完,刷刷几笔,一个挺拔的毛字写好了,全场发出喝彩,连名士都在心中暗暗叫绝。
  接着,客商又接连写了氏宗两字,写完祠字的偏旁,就搁笔不写了。
  族长察觉到这位客商不是普通人,忙叫人端来茶水,希望客商能完成题字。客商喝口水,不紧不慢地说:这位大伯只撞坏一个字,我替他赔了三个半字,难道还不够?说着,用手指指那个名士,让这位仁兄替我补完吧。客商说完,潇洒离去。名士只能硬着头皮补,大家看后,纷纷说配不上。
  过了会儿,几个衙役跑进来,探听刚才是否有客商打扮的人来,众人忙答:来过,还题了块匾。
  衙役一拍大腿:他就是太守李邕大人!今日私访松阳,知县大人命我们前来迎接。
  毛氏族人听闻狂喜,李邕可是大书法家。族人拿着他题写的三个半字,如获至宝。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5):

  虫蚁者,飞禽走兽昆虫鳞介也。古人弄虫蚁,与今人之养宠物相类,然而,却比今人多出许多花样来。
  宋代佚名《东南纪闻》记录:艮岳初建之时,官僚们未被宏伟的土木建筑难倒,而只为四方贡献来的飞禽不能尽数调教而发愁。这时,有一专门弄虫蚁的市民薛翁,主动请求教练这些鸟儿。薛翁学着飞禽的鸣叫,召唤着飞禽,待飞禽来,用肉炙粱米,让它们吃饱了随意翱翔。教了一月有余,艮岳中的飞禽,不用薛翁呼唤便飞来了,而且立在鞭扇之间也不害怕。一天,徽宗驾临艮岳,他的仪仗一出,周围的飞禽闻清道声望而群翔,多达数万只,薛翁奏道万岁山瑞禽迎驾.这种形式别开生面,使徽宗大喜不止,遂对薛翁赏赐加爵。
  由于这种弄虫蚁可以为宏大、庄严的场面烘托气氛,所以,历代政府都很重视。清代宫廷中,为欢迎西方人而举行的宴会上,就用经过训练的老鼠表演:两只用细链条拴在一起的老鼠,按主人的命令把链子缠结起来,然后解开。这种特技老鼠的确出乎人的意料,使观看的俄国人伊台斯勃兰德由衷赞叹:这些卑微的动物的表演是我看过的表演中最惊人的。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有一只大青蛙教八只小青蛙学念书一事。清代袁枚在《子不语》中又记述了一乞丐所调教的这种蛤蟆戏:
  场上设一小木椅,大蛤蟆从乞丐身上所佩的布袋中跃出,坐在小木椅上,接着八只小蛤蟆从口袋中跃出落地,环对着大蛤蟆,寂然无声。乞丐喝道:教书!大蛤蟆便阁阁叫,八只小蛤蟆都跟着大蛤蟆阁阁叫,大蛤蟆叫几声,小蛤蟆就叫几声,如同先生教学生。乞丐突然说:止!这虾蟆教书当即绝声
  清代的另一本笔记小说《闻见偶录》,也有这样一则《蛙教书》。看来,清代中后期,此类弄虫蚁是很多的。至清光绪庚子年,在北京的天桥还可以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用一大八小,九只青蛙作的这种老师给学生上课的表演。更为奇绝的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记述过:
  北京市上有人携一十二孔的木盒,每孔伏蛙,弄者用细杖敲蛙首,蛙则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宫商调曲,了了可辨。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6):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古老的汉族传统婚姻习俗之一。起源于周代。迎亲迎娶,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前一天,男方设酒席谢媒,并以甜汤果分赠邻里。入晚,新郎由郎头(亦称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觉。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

  古代男女婚配时,男方必须用花轿迎娶新娘,因为在中华传统婚礼习俗中,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而迎亲是六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

  那么,到底古人为什么要用〝花轿〞迎亲呢?

  原来轿子,最早称为〝舆〞,是古代的交通工具,经过历代不断发展,历史悠久。

  据专家考证,将轿子用于迎娶,始于宋朝,后渐成风气大为流行,此时轿子就称为花轿、喜轿、彩轿。

  由于,花轿的主要用途是迎接新娘到夫家举行婚礼,喜事尚红,因而花轿一般都装饰华丽,轿帷通常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并绣有丹凤朝阳、富贵牡丹、百子图等吉祥图案,来彰显喜庆吉利,因此又俗称为大红花轿。

  古人对花轿迎亲很重视、讲究,迎娶当天,一大早轿夫要把花轿抬到新郎家摆放,男方家要放鞭炮迎接,称为〝亮轿〞,目的是告诉大家要办喜事了。

  等到吉时,负责迎亲的人,在一片乐鼓声中,要拿一盏油灯在喜轿内晃几下,叫〝照轿〞,有驱鬼祈福之意。

  照轿后,还要在轿中放一个〝旺盆〞,预祝新人日后生活兴旺。这些仪式都完成,花轿就可以出发到女方家迎亲,去时轿子不能空,里面要坐一个小男孩,称为〝压轿〞。

  迎亲归来途中,若经过庙、祠、井、河、坟,男方娶亲的人就需手张红毡子遮住花轿,以示镇邪。如果是遇见出殡队伍,迎亲的人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取棺材的谐音〝观财〞,即看到财宝,图个吉利。

  古代传统习俗,只有初嫁女可以坐花轿,再嫁的寡妇最多只能坐〝棉轿〞。棉轿就像一把大藤椅,四周围以青布簾,座位上置一棉薄毯,两根青色竹竿穿过轿子两侧。至于纳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轿,有些地方是不能坐轿。

  因此,古代女性一生最多只能坐一次花轿,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坐花轿对古代女性具有特殊意义,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

  轿子在古代实际上就是达官显要、富贵人家的代步工具,隋代科举制度建立后,朝廷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凡登科的进士、举人都要用轿子迎接。而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俗称小登科,被人们认为与考取功名一样荣耀,因此一般老百姓的婚嫁,也要让新娘子坐花轿,主要是显示隆重气派,同时也有热闹喜庆之意。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7):

  现代人对性骚扰一词都熟得很。性骚扰一词为现代人所发明,但此类行为却不为现代人所独有,晚清文人陈炽在他的《庸庵笔记》里就有记载。
  有一男子在路旁小解,恰好被一妇女撞见。此男子非但不回避,反而大耍流氓,一边继续撤尿,一边笑着用手指着自己的生殖器。彼时女子和现代女子不一样,哪见过这场面,顿时号啕大哭,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回家后就上吊自杀了。案子送到了刑部,大多数人认为该男子行为可恶,但一无手足勾引,二无语言调戏,只能拟为缓决,也就是死刑暂缓执行。从今天的观点看,这一量刑已经是相当重了,但彼时法律与现代法律不同。清代律例规定,凡调戏妇女企图诱奸而未成,致使被调戏妇女羞愤自尽的,要判处绞监候,这是一个死罪,但要在每年的秋审时再作决断杀还是不杀。这是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要由朝廷大员在秋审时一起决定,此前刑部必须拿出个意见供会审官员参考。一般来说,这个意见都会获得通过。那个耍流氓的男子就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多数刑部官员认为判个死缓就够了,可刑部有个司员一口咬定调戏虽无言语,勾引甚于手足.于是此案被拟定为情实,也就是说该杀,这两个字就送了那个小流氓的命。
  没过多久,又出了个类似的案子。一个私塾先生,上课上到一半,起身到室外僻静处小解,偶一抬头,却见对面楼上有一少女倚窗眺望,塾师不禁对那位少女笑了笑,那少女脸色大变,马上关了窗。私塾先生小解完毕,像没事一样回到课堂。没过多久,就听见外面吵吵嚷嚷,说是对面有一少女上吊身亡。私塾先生一听,不由得拍桌惊呼:哎呀!今天错了。教室里恰好有一学生是少女的弟弟,急忙回家探视。女儿死得莫名其妙,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一听儿子说起私塾先生的异常举动,觉得大为可疑,立马报官。私塾先生被捉到官府里去,判了个绞监候.案子到了刑部,还是上次那个司员,坚持虽无实事,其心可诛,最后拟为情实,又送掉一条性命。
  读了这两则故事,那些有性骚扰癖好的大概要暗自庆幸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不然,多少脑袋都是不够砍的。刀笔杀人的厉害可见一斑。但我们不禁要问,那个刑部司员为何道德感如此强烈,对可杀可不杀的嫌犯非得杀而后快呢?
  其实,与其说那个刑部司员心太狠,倒不如说当时的法律太严酷。在现代根本构不成犯罪的行为,在那时却要问成死罪,法律严酷至此,原因何在?案子发生在晚清,但根子却在中国的法律传统上。
  古人断案,十分强调犯罪动机。而这一传统,最早发端于汉儒董仲舒。
  西汉武帝时有一起伤害案。甲的父亲乙和另一人丙发生口角,由动口升级为动手。丙抽出佩剑要去刺乙,甲眼看着父亲要吃亏,赶紧抄起一根棍子朝丙打去。没想到丙没有打着,却结结实实打在自己父亲身上。旁人看见甲打伤父亲,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汉律规定,殴打父亲是砍头示众的大罪。这个案子如何判法,汉朝的法官吵成一团,都拿不定主意,于是请出当时的大学者董仲舒。董仲舒说,父亲是最亲的人,见父亲危险,当然要去救援,拿棍子打人是为了救父亲,不是为了害父亲,志善违于法者免,没有犯罪动机怎能定殴父罪呢?所以甲应该定无罪。于是,原心问罪就成了古人的法律传统。后人更上一层楼,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不管外在行为如何,只要法官大人认定你心存恶念,就可定罪问刑,腹诽罪、文字狱、思想犯都是打那里出来的。
  古人是否认同当时的法律,这个问题我们已无法去问古人了,只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陈炽在他的笔记里说,那个心狠的司员在一年后与人打麻将时突然暴毙,就是刀笔杀人的报应,大概陈炽是不完全同意这两起案件断法的。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8):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取典于《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尚书》天道酬勤,昭示勤奋逆转人生的真谛。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其思想、修为也砥砺后世,可他天赋并不高。年少时在家读书,有位梁上君子潜伏他家中,希望等曾国藩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曾还是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立即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并没有玻璃心,仍然勤奋好学,终成一时之圣。而那位聪明的梁上君子,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地道酬善

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凶化吉。

春秋时,赵盾在翳桑看见一人将要饿死,赶紧给他食物。那饿汉却只吃一半,赵盾问他原由,饿汉说想把食物留给母亲。赵盾怜其孝心,让他尽情吃,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晋灵公袭杀赵盾,搏斗中有一名晋灵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击,救出赵盾。赵盾纳闷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道我就是当年翳桑的那个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时,武士不告而退。原来那名饿汉武士名叫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

商道酬信

商道酬信出自《论语》民无信不立,反映诚信经商,无往不利。

红顶商人胡雪岩因官而商,因官而盛,也因官而败。即使他的商业帝国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他的药铺却屹立不倒直至今日。

究其原因,归功于他在创店之初,就立下诚信之本,卖药货真价实。比如有一种药叫金鹿丸,制造这味药需取鹿的30多种东西。为了保证原料质量,胡不惜血本开辟了一个养鹿场,以保证原料品质。

业道酬精

业道酬精典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揭示勤学苦练、术业精进。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次向父亲讨教书法的窍门,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书法造诣不仅继承其父的修为,也开创了一代新气象。

综上所述,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经典表达。得其神髓者,不仅可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9):

  瓷枕在唐朝时,一般可见到的有三彩、褐釉、黑釉、长沙铜官窑等釉色,而造型则有睡枕及脉枕等。到了宋朝,瓷枕造型更是多样化,特别是陪葬用者,器型增大、样式与纹饰都以含有寓意者为取。此件婴儿枕应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
  此枕以前、后模压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着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焰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在器底有几处流釉现象,此即文人们所形容的泪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春之御题诗款。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度夏不借助高科技因而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本本色色、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产生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风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20):

这里要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一个爱好写作的好兄弟和我讲的,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妻子的同学是考古研究所的科长,这个考古研究所科长的同事发生的真人真事。具体地点等就不说了,直接简单的讲述这个事情的过程。

考古科长的同事有一次和同伴到一个塔内修缮,塔里有很多宝物,他们当然不会去动。当他们进入塔身,突然其中一个人发现了一条巨蛇,这蛇应该是镇塔巨蛇,因为塔位于北方,北方属水,有蛇护卫是对的。这些人就要打死这条蛇,但被科长的同事制止了这件事情,没让杀害。这条有灵性的蛇看了这个科长同事一眼,转瞬不见了。事隔多时,有一次科长的这个同事带着老婆,孩子驾车出去旅游,不幸的是路上遇到车祸,但不幸中的万幸,他和家人平安无事,但其他车主都死了。随后他回塔内还愿,遇到一老僧,没等他说话,老僧便知他的来意:说你的气数已尽,但你做过一件好事,有东西救了你。科长的同事想了半天自己没做啥好事啊,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制止众人杀掉那灵蛇的事,便讲给了老僧。老僧告诉他:对,就是它救了你一命,你当初救了它,它还你一条命。这个人才恍然大悟。可见这一念之善,利人利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虚假。之所以要把这个小故事写成短文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杀生,要存善念,本来命数已尽,却峰回路转,皆因自己当初的一念之善。佛陀当初说过,善为大铠不畏刀兵。这个善是最厚的铠甲可护任何人,要说什么护自己最真实,那就是心存善念,一念善可抵万马千军,可避一切灾祸。总之存善念,存慈心,水火不侵,灾祸可避!


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21):

今年315,双汇公司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的新闻,让人瞠目结舌如此著名的公司亦如此,更不敢想有些小作坊了。造假的事儿,可谓源远流长,自从人类开始商品交易之后,造假售假就如影随形。

  著名的才子纪晓岚记载了自己遭遇假货的故事:一是假墨,纪晓岚买当时大清名牌罗小华墨。这墨看上去漆匣黯敝,真旧物也,可是买回去一用,居然是泥抟的,染以黑色,还带了一层白霜,利利索索地把纪晓岚骗了。一是假蜡烛。纪晓岚赶考,买了几支蜡烛,回到寓所怎么也点不着,仔细一看,原来也是泥做的,外面涂了一层羊脂。他还甚至碰上了假鸭子晚上买了一只,回去一看,竟然也是泥做的。这鸭子的肉已被吃尽,只剩下鸭头、鸭脖子、鸭脚和一副完整的骨架。骨架里填上泥,外面糊上纸,染成烤鸭的颜色,再涂上油,灯下难分真假。更离奇的还有假鞋子纪晓岚家的奴仆赵平,曾以两千钱买了一双皮靴,很是得意。有一天下雨,赵平穿着皮靴出门,光着脚回来了。原来那靴子的腰是乌油高丽纸做的,揉出了皱纹,貌似皮子。靴子底则是破棉黏糊的,再用布绷好。

  遭遇假货,总是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小则破财,大则丢命,因此,对于造假者,自古至今,人们都是深恶痛绝的。

  清朝,安徽桐城人许奉恩在《兰苕馆外史》中记载,一个叫定远的地方,春夏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到了六月中旬,终于下了雨,于是农民们思谋种荞进行生产自救,但苦于没有种子。制假售假者某甲藏陈荞甚多,虑颗瘪色黯,不能出售,以甑蒸之,顿觉硕大光润,大喜,遂榜其门曰:出卖荞种。于是争往购求。荞价翔贵,获利千万。这用甑蒸了的种子,种到田里的结果可想而知,由此饥饿以死者指不胜屈矣。后来,卖假种子的某甲,受到了天谴:无何,雷击某甲死,釜底书蒸荞误人,粉身莫赎八字。这当然是演义了,但可见时人对造假者的痛恨。

  西汉文帝时有人名新恒平,是个造假高手。他伪造了玉杯和周鼎,企图欺骗文帝而取得富贵。在玉杯上刻人主延寿,令人献上。又诳称周鼎亡在泗水中,现在黄河溢出,与泅水相通,望见东北汾阴有宝金之气,可能是周鼎要出现吧。文帝于是派人在汾阴治庙,南面临河,想祭祀后取鼎。后鼎出汾阴,文帝大喜。其实,是新恒平埋鼎汾阴。此人可奉为赝品制作的祖师爷。他下场很惨被揭穿后,新恒平因造假被文帝夷灭三族。

  敢骗皇帝的多,敢骗群众的更多。对这些造假者,历来处罚都很严厉。

  在唐朝,《唐律疏议》上规定: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大繁荣,投机分子常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管理,宋代官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商铺、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首领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充当本行会成员的担保人。行会把关之外,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但是打假这事儿,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尤其是到了现在,造假段层出不穷,底线被一次次突破,人们缺乏安全感。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也是国人当前最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古往今来的经验都在表明:靠商人的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打假还得继续,需要更强的力度,更新的思维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3002510号-8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版权所有:宜宾市智创网络科技 如有侵权,请告知。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