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睡前故事

苏轼的睡前故事哄女朋友16篇


2022-08-09 22:47:49 儿童睡前故事



苏轼的睡前故事哄女朋友_儿童睡前故事

16篇苏轼的睡前故事哄女朋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6篇关于苏轼儿童睡前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睡前故事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

苏轼天资聪颖,天分极高,当年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都不由惊叹说:吾当避此人一头地。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是个典型的学霸。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却不是天分两个字可以解释的,他在成为学霸的道路上着实下过一番笨功夫。

苏轼小时候很贪玩,那时候读书,绝非出自自愿,而是老爸逼出来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意思是,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父亲监督着他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结果他因为贪玩,一看时间,父亲快回来了,可《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感觉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这首诗写自什么时候呢?是贬在海南时写下的,那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么大的年纪想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当年他老爸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后来苏轼读书就完全是心甘情愿了,那种刻苦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为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屋,取名 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

司农朱载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结识的一个文友。有一天,朱载来拜访苏轼,通报进去之后,很长时间也不见苏轼出来。朱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尴尬。过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苏轼才走了出来,他向朱载道歉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所以不能马上出来,非常失敬。朱载便问他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抄《汉书》。朱载大为奇怪,说:以先生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生难忘,怎么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开始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只要提起这个字,我就能接着往下背诵下去。朱载非常新奇,施礼说:您能将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苏轼拿出一册抄写的汉书,朱载随口念了一个字,苏轼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

一部《汉书》将近75万字啊,抄写三遍,倒背如流,这等功夫谁学得了啊!

对于苏轼来说,最难的事,不是屡遭贬谪的政治失意,也不是经常发配蛮荒之地的生活清苦,而是无书可读,那才叫难过啊。不过他脑瓜一转,就想出了新的点子。他发明了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上好几遍,每一遍都只带着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这样就好像读了好几本书一样。晚年时谪居海外,手头的书少得可怜,一次偶然得到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几乎每个字都玩味了数遍。

苏轼读书,在别人看来很苦,可在他,却是无与伦比的乐事。他读起书来,常常读到三更天,即使喝高了,大醉而归,也要披衣展卷,读到困倦方才就寝。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天才的背后,其实都浸润着辛勤的汗水,他肆意潇洒的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笨功夫。曾经,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或许也是对苏轼一生成就的最好注释。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2):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3):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经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文往来。一天傍晚,他们二人在长江上泛舟,对坐饮酒促膝长谈。

  当时正是深秋时节,两岸景色如画,美不胜收。喝到半醉时,苏东坡偶然间向河岸望去,只见一条大黄狗正在啃一块骨头。

  他便借着酒兴,随口吟出一联,请佛印对。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知道东坡这是在取笑他,于是略加思索,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扔入水中,同时应声道:

  水流东坡诗(尸)。

  吟罢,两人相视大笑。

  不久后,苏东坡到寺中去拜访佛印和尚。进门后,他就闻到了一股鱼腥味和酒味。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十分喜欢吃鱼饮酒,并且每次都会给他留一份。

  但这次佛印和尚却没有一点邀请他的样子。东坡明白这是佛印在故意逗他,便在屋子里仔细观察,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大罄以外,再没有可藏东西的地方。

  东坡断定那鱼就在罄里边,但却没有明说,他冲着佛印笑道:今天要你对一联,如果对得上,我就吃鱼;对不上,我就不吃。

  说完,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大户人家常用的对联,尽人皆知,佛印不明白东坡的用意,便脱口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听完,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为何不拿给我吃?

  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以上两联,都巧用谐音,平添了许多情趣。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4):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当时的散文大家;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官宦家庭,是一位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苏家藏书甚丰,父母对苏轼有着良好的影响和教育,加上他聪敏好学,7岁知书,10岁能文,出口成章,所以亲友夸奖,远近闻名。

  有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一边吃着馒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庭松偃盖如醉。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杨咨接着说:夏雨初凉似秋。意思是夏日的雨一来阴暗凄凉、乌云压顶,好像是秋天。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有客高吟拥鼻。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时此地,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说这句诗有声有色高雅含蓄,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于是又联了一句最俏皮的话:无人共吃馒头。听罢三人都哈哈大笑。

  苏轼稍大一点,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寿昌书院里读书。书院的教师叫刘微之,他既精通经史又会写诗作文,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鹭鸶》诗。老师吟罢,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然后说:大家不能都一味夸好,还要大胆提意见。课堂上一片沉寂,老师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大家,看到有一位学生开始用手指轻轻敲着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渔人忽惊起,雪片随风斜,从他的神态看,老师知道这位学生对诗似乎有点看法,他就问:苏轼,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但有一点学生不清楚,想请教老师,这后两句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正是,正是。老师连连点头。学生前几天在江边玩,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离地面很近,并不是随风斜飘的。

  诗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请你改一改吧。老师用真诚的眼光看着苏轼,然后又转向学生,大家都试试看吧。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一句话。苏轼也沉吟了一下,然后说:我看可以改为雪片落芦苇。

  刘老师是位谦虚好学的人。他凝思片刻,称赞说:改得好,改得好!

  这落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合乎事理,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羽毛的生动情景,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

  从此以后刘老师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常常告诫别的学生要好好向苏轼学习。

  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21岁考中进士,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里都有巨大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豪放派词宗;书法方面,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树一帜。童话故事:/tonghua/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5):

苏轼“三白”饭与“三毛”饭的故事

苏轼现在想想,这“三白”饭味道还是挺美的。刘贡父赶紧问这“三白”饭是什么山珍美味,看着刘贡父要流口水的样子,苏轼哈哈大笑,说:“这‘三白’饭好吃,做法却很简单,就是一撮盐、一碟白萝卜、一碟白米饭。”说完,哈哈大笑。刘贡父也跟着大笑,原来“三白”饭是这些东西啊。

过了很久一段时间了,苏轼都几乎忘掉此事了,刘贡父派人送来了请帖,说要在自己家里宴请苏轼,请苏轼吃“皛”(xiǎo)饭。

苏轼也没有多想,就如约前往。到了之后一看,见桌上只有一撮盐、一碟白米饭、一碟白萝卜,马上明白了刘贡父请他吃“皛”饭的意思。也不多说,欣然落座,与刘贡父共享“皛”饭。饭后,苏轼郑重其事地对刘贡父说:“明日我也要在家设宴回请您,请你吃‘毳’(cuì)饭,请按时赴约。”见苏轼如此说,也爽快地答应,心想,不知苏轼的这“毳”饭又是什么花样。

第二天,刘贡父也如约来到苏轼的家中。二人在桌边坐下,天南海北、诗词歌赋聊了起来。眼看时间也不早了,还没有饭菜端上来,刘贡父就说:“快把你的‘毳’饭端上来吧,我早就饿了。”苏轼听了,只是笑。刘贡父似乎看出了点什么,说:“噢,看你光是笑,是不是这‘毳’饭又是戏弄我的啊?快说,是不是?”听刘贡父这么一说,苏轼哈哈大笑,笑过之后,说:“盐也冇(mǎo),白米饭也冇,白萝卜也冇。”原来啊,“冇”就是“没有”的意思,苏轼巧用“冇”与“毛”读音的相同,把三个“毛”摞起来,组成了“毳”字。请刘贡父来吃“毳”饭,不过是与刘贡父开的一个玩笑。

二人笑过之后,苏轼让家人摆上早已备好的饭菜,边说边吃完了这顿饭。

2苏轼“三白”饭与“三毛”饭的故事点评

小朋友们,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从不用担心吃不好穿不暖。有时我们还会很任性的给爸爸妈妈提要求,可是看看苏轼大诗人的那个年代,哪怕是粗茶淡饭,回忆起来仍是美好的。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你也可以过得很有趣,平时多练练口才,充分开发自己的幽默细胞。


上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下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6):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年,岁的苏轼和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7):

文/赵元波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考中进士后在京城任职做官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兄弟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对于那些跑官要官者一概拒之。

兄弟俩有一旧交,想攀上兄弟俩这层关系谋得一官半职。在苏辙那里苦苦求情,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想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向这位旧友讲了个故事:

有个穷人去盗墓,先掘开了左边的那一座坟,坟里的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就是饿死在首阳山的那个人,我没有钱。盗墓的人想想也是:饿死的人身上会有钱吗?于是就准备去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说: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会有钱吗?

听完了苏轼的故事,这个人明白了,苏轼是拿这个故事打比方再告诉他: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再说了吧,帮你当官做说客,这个忙我不能帮!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在为难苏轼兄弟俩。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8):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一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一张状子。

  苏轼接过一看,上写: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

  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

  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

  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张二卖扇,一下得了三万九千钱,除还清吴小一的欠债外,余下的一万九千钱,又做了许多扇子卖钱。他愁眉尽扫,喜逐颜开,逢人便夸赞苏轼通判救助之德。

  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杭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9):

文/赵元波

一提起苏轼,人们往往想起的就是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也许是他的多才多艺,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巨匠,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这位水利专家的大手笔,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创举,令人刮目相看。

1089年,54岁的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年久失修,西湖淤塞日甚,湖面长满葑草,周边尽成农田,昔日如画的风景,如今却是一派破败萧然的景象,苏轼下决心整治西湖,给后人留下一泓盈盈碧水,再现人间天堂的美景。

给西湖清淤,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清出来的淤泥堆放到哪里。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苏轼制定了西湖整治的一整套方案。

为了解决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无处堆放的问题,苏轼决定把淤泥堆置湖中,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将西湖一分为二,大大缩短了人们环湖行走的路程。挖掉湖里的淤泥之后,召募农民在堤上种小麦,将种麦获得的收益用作修湖的资金。还让人在堤上造了六座桥,附近遍植芙蓉、杨柳,这样,一举多得,既筹集了资金,疏浚了西湖,便利了交通,又使西湖以一堤诗情画意留存千古。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0):

  名言提示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周兴嗣

  快乐阅读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他的好友秦观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渡江赶到吴兴去问讯。苏轼被贬黄州,秦观托带去书信及自己的诗作,苏轼立即写了回信。后来秦观受苏轼连累,也遭贬斥。两就在各自的贬地诗书往来,互相劝勉。

  这期间,两在海康相会过一次,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给苏轼看,苏轼抚着秦观的背,万分感慨地说:我常担心你未能参尽生死之理,现在叫我怎么说呢?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分明是说自己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看破了生死大关,再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对此,苏轼怎能不感慨万千。苏轼告诉秦观,自己也已写好了墓志铭,交给随从带着,没让儿子知道。

  至此,两再结同心。当他们一起吟啸歌咏、泰然作别的时候,他们在精神上,已共同经历了一次生死的洗礼,而能以最坦然的心境去面对一切厄难,他们的情感,也由患难之交而上升为生死之交。

  言行导航

  大诗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但好友秦观仍旧与他友好如初,并宁愿与他一起受罪。还诗书往来,互相劝勉。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生死之交不是甜如蜜的山盟海誓,也不是双方取得成就时来锦上添花而是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我记得有说过只有可以为之而死的,才能藉之而生。朋友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让我们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吧。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1):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

受到皇帝赏识时,苏东坡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却变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

那时候,他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说的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小童都不应。在他之前的诗里,敲门都不应,他肯定就要发脾气了,现在就算了,他颇有兴致地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2):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

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

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坡的心情有些压抑。

中秋夜晚,皓月当空,苏东坡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不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一首,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隐显明暗交错,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起笔突兀高远,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沉思考。接着写欲脱离尘世而升上仙界,但又恐怕“高处不胜寒”,表现出对现世的热爱与眷恋。表面是写仙凡之念,实质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现。下片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贯穿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的情怀收束,给人以鼓舞和启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极强,是咏叹中秋明月的千古名篇。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就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远在黄州的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到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来自:宋词故事

/3%318x.c/7o8/c.js>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知府,政绩显著,奉旨回京供职。恰逢辽邦所派使臣出句要宋人答对,上联是:三光日月星;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还是苏轼有办法,巧妙对上: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氏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苏氏对联故事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就是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好在对仗更加工稳。不过,出对句都有些偏执。

  苏轼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栖。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4):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5):

【中国】苏轼(10371101)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仲和,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眉山)川人。


与堂兄书


轼启。累捧来诲,伏承尊履休胜,侄男女各安康,深慰!深慰!轼此与以下并安。累蒙令问奏案次第。近问得一的当人,云兄已书杖六十公罪,又系去官,必无虞。非久,上矣。千万无虑。问得甚的,不欲详言也。但可惜石同年不免耳。近蒙惠书,冗中未及答。且告多致恳。宦途常事,不足介意。

轼近乞外补,蒙恩除杭倅充阙。旦夕般挚往宛丘,相聚四五十门,竣凉而行。愈远左右,益增倾企。伏署方炽,万乞保重。临行百冗,奉状草率,幸恕之,不备,弟拭再拜者曹二哥、县君二嫂左右。六月十七日。

料钱请至二月,已缴纳讫。去年寄一笏,令孙潜带与鲜于子骏,转达大哥处。自后又寄蓬州十奉去,并有数子在大哥处也。

苏轼的儿童睡前故事:(16):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