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睡前故事

关于稀饭的小故事,儿童睡前故事4篇


2024-04-03 03:52:05 儿童睡前故事



关于稀饭的小故事,儿童睡前故事_儿童睡前故事

4篇关于稀饭的小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篇关于稀饭儿童睡前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睡前故事


稀饭的儿童睡前故事:(1):

大家都知道,创业不易,不仅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有一个好产品或者好服务。然而,草根的创业往往是白手起家,甚至凭着一碗稀饭作本钱,就能创出一番事业。一对下岗的夫妇确实还真做到了,他们开的李大姐稀饭店做得风生水起,美名远扬。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烟厂进购的这批烟还只卖了几天时间,买烟的陆续找上门来,要求退货;还有一些就向工商部门举报了她卖假烟。结果可想而知,退货赔钱,假烟被查禁销毁。真是一步不慎招致满盘皆输呀。好在工商部门在查明情况后,得知李春花夫妇也是受害者,便没有再处罚他们。但是,李春花俩口子已是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了。自己辛辛苦苦摆了5年多的烟摊一分钱都没了,还背负着亲朋好友20多万元的债务。

悔恨、悲愤都无济于事,那个当时介绍购烟的所谓朋友也跑得无影无踪。面对隔三差五上门催债的,李春花夫妇俩不仅生活艰辛而且还不得安宁。在仁寿县城关镇看来是无法待下去了,必须去外地谋生才是。俩口子商量着出去做什么营生?干什么都得要个本钱,现在手头一点本钱都没有,能干什么呢?丈夫辜强随口说了一句卖稀饭不要什么本钱,只是利润微薄。李春花想了想,觉得是个办法,她认为只要有利润就行。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卖稀饭。

当夫妇俩到达成都的双流机场后,才知一张机票要一千多块钱,俩根本买不起去西藏的机票。没辙,俩只好在双流县停留下来了。 既然西藏一时去不了,那就干脆在双流县城卖稀饭吧。夫妻俩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店,和老板谈妥了以年租金30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接下来,经过几天的筹备,夫妻俩的稀饭店就草草开张了。

李春花满以为稀饭店的生意会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不料,生意竟然非常清淡,进店的顾客寥寥无几。三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店子没赚到一分钱还亏损了3000多块钱。正当稀饭店难以为继之时,一天工商所的一位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春花对他抱怨说,店子都快要关门了,根本没有钱交管理费。工商所的同志顺口说了一句,你们开稀饭店的也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能使店子有生机。听了这话之后,李春花觉得蛮有道理,尽管不懂得什么理念不理念的,但是要创新还是能够听明白的。晚上她和丈夫认真商量起来。李春花认为稀饭不仅是作为早餐,也应该可以作中晚餐,因为现在的们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不仅吃腻了,而且还对身体不好,容易肥胖得高血压病。如果吃稀饭这种清淡的饮食,应该有益健康。丈夫辜强认为,稀饭的品种应该要改进,不能光是靠米来熬,还可以加些鱼、肉、皮蛋、肥肠等,做成荤稀饭,这样一来,味道更鲜美又有营养,肯定能获得顾客的认可。夫妻俩分头行动,一个研究稀饭的品种,一个研究如何熬出味道更好的稀饭,他们要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李春花甚至为自己的店子取好一个动听的新名字,就叫“李姐稀饭大王”。

改进后的稀饭店终于重新开张了。李春花和丈夫辜强一大早就在店子里摆上了5口大锅,里面熬着不同品种的稀饭,并请顾客免费品尝。周边的顾客抱着好奇的心理都来店里品尝一番。果然,他们觉得味道非常不错,而且还把稀饭做出这么多不同的品种出来,真不容易。尝了店里稀饭的顾客一传十,十传百,没两天附近的都知道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味道非常好。由此带来的效应是顾客盈门。店子生意火爆起来了,自然就有了利润。夫妻俩毫不满足,他们乘胜前进,把稀饭的品种进一步扩大,研究出了滋补类的、清火解毒类的、减肥类等20多个稀饭品种。丈夫辜强在稀饭质量上也是严格要求,从进料,到清洗,到熬制,都层层把好质量关。让顾客放心、满意,成为“李姐稀饭大王”的宗旨。聪明的李春花懂得,光靠顾客的口口相传,只能让周边的居民了解自己的店子,要想在全双流县做出知名度,就必须依靠电视广告的宣传。她找到了双流县电视台,花钱做了一下广告,提倡把稀饭当成正餐吃,当成营养餐、健康餐来吃。

顾客的口碑,加上电视的广告宣传,“李姐稀饭大王”的牌子声名大振,在整个双流县成了无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店子。前来李姐店子品尝稀饭的顾客是络绎不绝,有时忙不过来时,顾客会自己动手打稀饭,盛味碟。来店子喝粥的大多是老顾客了,加之李春花为人和气,顾客对老板娘李春花都亲切地叫李姐。店子生意的兴旺,每天给李姐夫妻俩竟然带来了几千元的营业额。

由于稀饭店客流量过大,在客流高峰时常常有顾客在店外等候。李姐俩口子开始考虑要将店子搬迁到宽敞的地方才行。2000年7月,李姐夫妻俩寻访到了双流县长冶路二段一个占地有2亩多的农家大院,这里环境好,颇有农家的田园风格,李姐当即就决定租了下来。为了把这个新稀饭店搞得更好,李姐又投资了10万元进行了一番装修和改造,把这个农家院子搞得乡土味特别浓,让顾客感受和体验到天然绿色的味道。新店开业前,为吸引顾客,李姐夫妇还特意招聘了一批漂亮帅气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打扮成地道的村姑和村夫。

确实如李姐预料的那样,新稀饭店开业后,顾客如潮水一般涌来,把整个院子挤得满满的。特别是周末,院子周围的空地都停满了各种小车。

要保持生意长久兴旺,李姐深知,还要推出更多的新品种。由于店子招了不少员工,所以,李姐俩口子就腾出时间来研究更多的稀饭新品种。李姐在请教了一些老中医后,又推出了美容养颜、开胃健脾的稀饭,而且还取了一些非常好听的名字,如“蒌龙花粥”、“金玉满堂”、“龙须银耳粥”、“荷叶莲米粥”等等。

新店子开张不到2年时间,李姐俩口子除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外,还积攒了不少资金,为以后开创更大的事业打下基础。

第二次开张的店子仅仅营业了2年时间就已经无法满足顾客需求了。李姐夫妇不得不把稀饭店第三次搬迁到了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占地3亩多的地方。真是客随店移呀,不管李姐的店子搬到哪里,顾客都会追寻而来,而且往往是每新搬一个地方,带来的顾客也是越来越多。店子每天50多个员工,忙碌得团团转,30口大锅基本上都轮番上阵5、6次。火爆的生意,让店子里每天的营业额直往上窜,接近2万元了。一个小小的稀饭店一年竟然也能赚到上百万元。

现在李姐俩口子正思索着如何把稀饭店开到成都去,让更多的顾客喝上他们熬制的特色稀饭。


稀饭的儿童睡前故事:(2):

成功不是偶然,绝对比别人付出的多,绝对比别人辛苦!

四川人幽默,一提起双流县,马上就出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说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竟然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传出来的喝稀饭声。据说,一到吃饭时间,上千的食客挤满大院,男女老少齐刷刷地喝起稀饭,霎时,呼呼声大作,场面蔚为壮观。所以,有人戏称李姐稀饭店里喝稀饭的声音连飞机上的人都听得到!

一家稀饭店竟然如此神奇?笔者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双流探听虚实。没想到,将稀饭生意做到极致的稀饭大王竟然是一对没多少文化的下岗夫妻。他们靠卖稀饭,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这个致富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

李姐大名叫李春花,她与丈夫辜强都是重庆市仁寿县城关镇人。夫妻俩曾在一家工厂上班,但企业不景气,1992年他们双双下岗。经历过下岗初期的痛苦和彷徨后,夫妻俩在家门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到了1997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累积起来的钱已有二十多万元。

正当李姐和丈夫美美地规划着准备买套大房子时,一桩意想不到的灾难几乎将他们置于死地。1998年12月的一天,一个朋友匆匆来找李姐,神秘地对她说:大姐,我有个朋友是烟厂的,可以直接从厂里面提货,进价比烟草公司低得多,我建议你从他那里进货。李姐半信半疑地问:那你能够保证烟的质量吗?我敢骗别人,也不敢骗你大姐嘛!马上要过春节,香烟十分紧俏。如果不是朋友,我才不这么费心帮你呢!那位朋友信誓旦旦地保证。

送走了朋友,两口子认真地商量起来:眼看春节即将来临,批发烟的人肯定多,如不趁早进点货,会少挣很多钱的。于是,夫妇俩从银行取出了所有存款,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二十余万元,凑足了五十多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

看着满满一屋子的香烟,闻着空气中浓烈的烟草味道,李姐满心喜悦。然而,噩梦很快来临了。两三天后,一些买烟的人纷纷找上门来要求退货,还有人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举报她出售假烟。很快,工商管理人员前来查封了李姐的烟,同时要对她进行处理。后来,工商管理人员经过详细调查,确认李姐是个受害者,便没有处理她。

可是,经此一折腾,原本拥有二十多万元存款的李姐不仅成了穷光蛋,还背上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而那个当初介绍她买烟的朋友,此刻早已无影无踪。

就卖稀饭!

面对如此打击,伤心欲绝的李姐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三天两头跑到她家讨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一天下午,李姐夫妇磨破嘴皮总算把一个债主送走后,精疲力竭的夫妻俩不禁相对流泪。李姐内疚地对丈夫辜强说:都怪我,一时大意,才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唉声叹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从头再来吧!只要我们有一双手,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可我们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嘛,也要本钱呀丈夫叹息着说。

稀饭?这两个字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李姐混沌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呢!卖稀饭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起来,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于是她一本正经地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

为了说服丈夫卖稀饭,李姐没少费口舌。最终,她的一句话打动了丈夫:一碗稀饭就算赚几分钱、一角钱,只要量上去了,还是可以赚钱的。失败算啥子嘛,失败就是给了你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啊!

丈夫终于答应卖稀饭了。但他却不愿在仁寿县城卖,因为这里债主多,肯定不得清净。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因为债主不可能一下找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1999年3月的一天,李姐夫妻俩来到了成都,准备从这里前往西藏。

可是,夫妻俩一打听机票价格就傻眼了,从成都到拉萨一张机票就要一千多元钱。如果坐汽车,一周后才能抵达拉萨。可李姐的心脏不好,还有高血压,根本不能坐长途汽车。犹犹豫豫中,他们滞留在了成都双流机场附近。在滞留的那几天里,夫妻俩决定先在机场附近的双流县城卖稀饭。接下来,他们跑破脚板,磨破嘴皮,才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花三千元的年租费租了下来。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用光了。辜强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亲戚好说歹说借了六千多元钱,加上这笔钱,李姐夫妇总共投入了1.5万元,稀饭店终于开张了。

延年益寿稀饭你喝过吗?美容养颜稀饭你喝过吗?稀饭的确不好卖呀!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呀干,但稀饭店的生意并不见好。开张三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

面对这一切,李姐急得寝食难安。她明白,再像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还要增添新债。

稀饭大王

一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姐向他倒苦水。那个同志只说了一句话,就把李姐镇住了: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行。李姐并不太懂什么理念,什么创新。但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要变才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

怎么变呢?晚上一收工,夫妻俩就躺在几条板凳拼起来的床上开起了卧谈会。李姐自言自语地说: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么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饭可行不可行呢?

是啊!为什么不能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呢!丈夫也兴奋起来。

思路一打开,两口子便顺着这个方向热烈探讨起来。

李姐认为:中午晚上喝稀饭是可行的。原因有二:一、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二、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推陈出新,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了进来,卖稀饭也就不可能再是微利行业了。

两口子越想越兴奋。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分头行动起来:丈夫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就是熬稀饭;李姐继续研究战略问题。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她给自己的稀饭店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大王。

夫妻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为了创建稀饭大王的品牌,辜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研究出了十几种荤稀饭,还发明了一种他最为得意的食品野生蒌龙花粥。这是一种绿色食品,全天然、全野生、全绿色,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

为了熬稀饭,辜强必须头天夜里就泡好大米,凌晨3点开始生火,然后加井水文火熬制。他用的大米全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或者野生植物。为了把住质量卫生关,他对每一种原材料都严格挑选,精心清洗。同时,负责外联的李姐又在双流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李姐稀饭大王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

稀饭陈列馆

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如此多的顾客,给夫妇俩增添了许多工作压力,每天他们忙得只能吃两顿饭,晚上又要准备第二天熬稀饭的原材料,一直要忙到深夜才能睡觉。李姐夫妇俩就这样在店铺里的木凳床上,足足睡了一年时间。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李姐得了肩周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酸疼难忍。

随着小店生意好转,日趋增多的顾客常使李姐夫妇感到力不从心。李姐的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她想: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产业做大。2000年夏季,夫妻俩经过认真商量,决定将稀饭店迁往双流县城的长冶路二段。

他们租下了那里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然后,根据城里人喜欢乡下田园风格的心理,投资十多万元,将农家大院装饰得土色土香,让人一进门,就备感舒适亲切。他们还招聘了一批眉清目秀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一身村姑和农家小子的打扮,十分鲜活靓丽,令人赏心悦目。

一切如李姐预料的那样,新店开张不久,稀饭店的生意果然更为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辜强看着眼前这生意兴隆的喜人场面,时常开心地夸奖李姐:还是老婆有远见,看来我们卖稀饭真的要做出一个大买卖了!

每次听到丈夫这样说,李姐的心里就美滋滋的。但她也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在妻子的建议下,辜强一门心思认真钻研起稀饭经。他整天思考着怎样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

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夫妇俩终于将原来的稀饭品种发展到二十多个。辜强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想办法,从而成功研制出了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而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许多顾客惊叹道:这里简直成了稀饭的陈列馆了!

生意是做出来的

2001年,李姐夫妇不仅还完了所有的债务,还积累了不少资金。腰包鼓起来的李姐靠卖稀饭为自己营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她的名字也香飘整个双流县城。她还去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将这块牌子做得更大,2001年10月,李姐又投资十多万元将李姐稀饭大王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3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五十多名小工。由于李姐卖稀饭早已名声在外,即使迁址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生意仍然很兴隆,那些稀饭迷们依然追踪而至。

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动手盛稀饭。那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的热闹场面,让人觉得仿佛这些人是在进行一场稀饭大战。后来,李姐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李姐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李姐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她经常带头做。2000年的夏天,一位顾客到李姐店里来吃稀饭。由于服务员一时忙不过来,没来得及招呼他,那位顾客十分生气,大声嚷着让李姐亲自去给他盛绿豆稀饭。

李姐立即盛了一碗绿豆稀饭,笑盈盈地端到客人面前。那客人又说:我不要绿豆稀饭了,我要黑米稀饭。李姐二话没说,又给他端来黑米稀饭。可盛稀饭的碗还没放到桌上,客人又说:我不要黑米稀饭,我要土豆稀饭。就这样,李姐来来回回为这位客人舀了6次不同的稀饭。终于,那位客人笑着说:李姐,我真的服了你!刚才我态度不好,请你多谅解!后来这位客人成了李姐店里的老顾客。

生意好了,李姐又有了新主意:请客人免费喝稀饭。

丈夫不解:生意好好的,为什么要免费呢?你不是说微利总比没有利润好吗?免费给人家喝稀饭,不是一点利润都没有了吗?

李姐指指丈夫的脑门,哈哈笑着说:当你的生意做大了,可以把微利的一些项目变成免费消费,它可以给你带来起码十倍的人气和利润。

丈夫依然半信半疑。

免费消费实施后,稀饭店的客流量果然剧增,每天30口锅要轮番上阵五六轮,连小工们都担心让人这样白吃下去,稀饭店会被吃垮的。可李姐却成天乐呵呵的。大家都不知道李姐心里是怎么想的。令大家奇怪的是,一个月后,白吃顾客自觉地转化成了有偿顾客。这一转化,一个新的固定消费群体出现了。而且,这个群体不会轻易动摇,只会越来越铁,因为这是李姐用感情培养起来的。这个时候,那些小工们不得不佩服李姐灵光的脑瓜来。

如今,很多下岗工人和打工青年想学李姐卖稀饭,有的还想与她合作开分店,来人来电都很多。很多人到店里学习完技术后,觉得并不神秘,操作工艺很简单,都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姐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叮当响,又总在梦想要搞就搞大的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这就是李姐独到的生意经


稀饭的儿童睡前故事:(3):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塞了人们的视听,在与外界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闹出一些笑话。
  其实不光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这样。比如,很早以前,古代的中国人曾相信西方有一种羊羔从泥土中长出,脐带连着大地;而古代的欧洲人则把中国的丝绸制作过程说成是用小米喂一种蜘蛛,再从中取出丝来。
  林则徐是中国人当中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但起初他也认为洋人都腿足裹缠(缠着绑腿),屈伸不便(不能打弯)。但是到了晚清,中国国门已打开了多年,外国人、外国事物,已频繁地来到中国、大行于中国,此时的许多涉外笑话就主要是因为守旧、排外造成的了。
  清末陈赣一《睇向斋闻见录》辑录说:礼亲王世铎年迈昏庸,不识时务。临近新年,他的儿子、侄子从欧洲游历回来去拜见他,世铎见面后问道:洋鬼子的国家也下雪吗?孩子们回答说:中国与外国同处一个天地之间,所以都有风霜雨雪。世铎听后半信半疑,默然无语。
  军机大臣王文韶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日斯巴尼亚国派遣使者到清廷觐见,希望缔结某项和约。外务部把这事呈报给军机处,王文韶听后大怒:日本鬼子又来胡闹!军机处某章京说:日斯巴尼亚就是欧洲的西班牙国,并非亚洲的日本国。王文韶又板起脸来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日本鬼子有求于我国,恐怕我不答应而故意改个国名蒙混呢?即使按你说的那样,西班牙又称为日斯巴尼亚,可以一国两名,怎么知道日本就不会一国两名呢
  李伯元《南亭笔记》记道:主持戊戌六君子之狱的赵舒翘深恨洋务。一次与幕友闲谈,幕友谈及檀香山三字,赵问:这座山在哪里?幕友害怕他发脾气,就将愚就愚,打着官腔说:这山在西藏,西藏人好佛,这山上净长檀香,给人家敬佛用。
  有欧洲国家到广州要求通商,会议间说和葡萄牙、西班牙等国都签订了合约。会后一位满洲大员听了一本正经地跟属下商量说:葡萄有牙,稀饭(西班)也有牙,世界上哪有这种事?这不是洋鬼子提出来吓唬咱们的吗


稀饭的儿童睡前故事:(4):

  刘楷泽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2岁,跟着我学习国学还不到两个月,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在今天国学课上的思考环节中,我开始阅读他们在上一堂课结束后所写的品读感悟。读到他写的感悟时,我颇觉意外感受深刻,见解独特。不由抬头看了他一眼,却没想到,一向遵规守纪、彬彬有礼的他正在回头和后桌男生悄悄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打断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当他端正身姿看到我时,给了我一个略带歉意的微笑,便默默地低下了头。
  
  下课后,同学们都走出了教室。唯独他,收拾好书本站在自己的座位旁,迟迟不肯离去。
  
  今天谁来接你?我问他。
  
  我和家里说好了,自己回去。他说。
  
  哦,那你现在在等谁?
  
  老师,我想跟您说件事儿。他第一次不像以前那般爽快。
  
  说吧。
  
  您还记得您给我们讲的《颜回煮稀饭》的故事吗?
  
  记得。
  
  那就好,我以为刚才你会改变对我的看法呢。老师,咱们一起下楼吧。他开心起来。
  
  
  
  我终于知道:楷泽迟迟不走的原因竟然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也就是说,他想告诉我事情不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他的品质并不坏现在不坏,将来也不会坏,所以,希望我也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那么,《颜回煮稀饭》是什么故事呢?
  
  半个月前的国学课上,我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孔子和他的门徒们被困在陈蔡之间,已经有一个星期没吃饭了,其中的几个弟子便自作主张地从邻近瓜田里偷来了几个香瓜。不料被瓜农看见当作了贼人,后来还是颜回鼓起勇气解释清了这件事。出于同情,瓜农给了颜回一些白米,让他带回去先生和同学们吃。当然,所有人(包括孔老夫子)都十分欢喜,凭借着最后一点力气拾柴搭灶,由颜回来煮稀饭。孔子躺在一棵大树下似睡非睡,睁开眼时正看到颜回把锅盖揭开,伸手进锅取了一点饭出来送入口中。孔子自然心中不满,且不说自己这个老师还没有吃就被学生吃了第一口是对自己的不恭,单从仁德二字上讲,颜回就已经违背圣行了。所以当颜回煮好饭请孔子先吃的时候,孔子有意考验他说有饮食应先敬长上,让他先敬自己(孔子)的父亲。颜回急忙回答说今天的稀饭不干净,拿徕祭神怕是不妥。孔子问为什么说稀饭不干净,颜回回答说刚才煮的时候他为防止煮沸,便揭开锅盖,不小心掉入锅内一团烟渣,于是自己用手捏了出来,觉得丢掉可惜,就自己吃了。孔子听了,忙称赞颜回是一位真正的圣者,自己都有所不如
  
  今天,楷泽问是否还记得这个故事,想,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诉事出有因,他自己还是以前那个好孩子。
  
  不得不说,从学以致用这个角度上讲,他确实是所教过的学生中做得最好的一个。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3002510号-8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版权所有:宜宾市智创网络科技 如有侵权,请告知。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