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在讨论中怎样提出反对意见,不会让对方讨厌你?


2022-07-29 00:24:42 睡前小故事



生活中,们经常用“男来自火星,女来自金星”,来比喻两性之间因为认知差异造成的相互曲解。

但回到现实层面,我们几乎时刻都在遭遇沟通中的互相不理解,这些问题何止只存在于两性之间。

你是不是遇到过:

花了很多时间和对方说明一件简单的事,对方却总无法领会;

明明觉得自己说清楚了,对方却理解成另外一个意思;

只不过想在讨论中提出不同观点,却让对方觉得你在针对他;

心里想关心对方,对方却对你说出的话感觉不舒服。

今天周刊君就从如何在工作中节省沟通成本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和他融洽相处两个方面,教你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更高效地理解他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正确传达给他,节约沟通成本的同时,也让彼此的关系更融洽。

NO.1

如何节省沟通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要和对方讨论的事件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自己的大脑“绕了弯子”,导致谈话内容被曲解,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内容范围保持在“此时此地此事”。

直接清晰地表达你的意见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教育“做要圆润”,但如果在沟通一件正规严肃的事情时(比如某个重要项目),总是模凌两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会叠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还可能耽误正经事。

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提出个意见(哪怕是很细小的事情),不要怕得罪对方,在职场中,拥有“专业精神的”才会自始至终得到大家的尊重。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误把“攻击性的语言”当成“直截了当的语言”。

比如,化妆品品牌2016年下半年要推出一款口红新品,需要一名明星代言人。

同学A的意见是请当红女星刘诗诗代言,同学B的意见则是请气质沉稳的中年男星梁朝伟代言。那么同学B应该如何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呢?

错误说法1:我觉得刘诗诗可能年轻了一些,这款香水的顾客定位是35岁以上的都市轻熟女,我认为找气质较好、年长一些的明星代言更好。

听的人可能误解成:B的反对的意见集中在“刘诗诗的年龄不符”,所以只要找一个年龄相符的女星即可。

错误说法2:以刘诗诗现在的荧幕形象,根本撑不起这款口红“经典、优雅”的品牌内核,邀请她来不是花钱打水漂吗?

听的人很可能误解成:B的语气“咄咄逼人”,是情绪上的反对。

正确说法:我认为比起找年轻女星刘诗诗,找有气质的中年男星梁朝伟代言更好。原因是女人化妆的很大动力是给男人看,而梁朝伟如今在主流媒体宣传下,几乎代表了这一新品目标客户群(35岁以上都市女性)另一半的理想形象——成熟、儒雅、贴心。借由他的口说出这款口红如何能让女性变得更有魅力,会让客户的接受度更高,起到更好的市场效果。

不要把“沟通”当成辩论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明明只是想短暂开会讨论一个小话题,却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开始争执,然而最终也没讨论出结果,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造成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快节奏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而情绪化地把“沟通”变成“辩论”。

但事实上没有人会是永远正确的,当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永远不要被潜意识里的“我要说赢”的想法控制,而导致急着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当你发现是自己错了,要勇于承认。正视错误、彼此推进才能在沟通结束后,最大程度上得到良好的目标效果,况且承认错误不是示弱,也不是说明你比别人差,相反,这是一种自信、成熟的职场表现。

比较好的方法是,沟通前想清楚这次沟通最终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沟通开始前把这个结果和对方达成共识之后再进行讨论,促使本次谈话的目的始终围绕结果进行。

直接开口问,不要揣测

通过猜测对方话语中的信息来“自行读懂”对方的意思,而不是直接询问,是内敛的东方人经常会做的事。

但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了解对方或者你对对方的意思有多么笃定,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理解偏差。

如果不想事后后悔,当对方传达的信息里有任何你不太明确的地方,哪怕是最细微的问题,你都应该直接开口问。

如果你担心突兀的追问会引起对方不适,可以采用 “重新定义”的追问法则,即以你自己的理解将刚才说话人的信息重复一遍。

这种“委婉”的提问方式,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认真思考他的话,而不是草率地做出评价或责问。

这里提供两个小技巧:

用陈述事实的口吻“改变”说话人的措辞

对方的话:今天的会议真是毫无意义。

重新定义:你是说今天的会议太长了,但还是没讨论出结果,对吗?

从说话人给出的信息中抓出一个例子

对方的话:超人大战蝙蝠侠比美国队长3观影体验差劲多了。

重新定义:你是说美国队长3的打斗场面设计得更加用心,对吗?

使用“重新定义”的追问法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对他话语感兴趣的好听众,从而会很乐意向你进一步阐述他话里的意思。

NO.2

如何与他融洽相处

在沟通中,我们反复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意思,却总感觉对方不得要领,很可能是激动的情绪让我们的沟通方式“偏离轨道”。

记得设置“讨论时间”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中无法和对方达成共识而争执。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争执结束后会猛然发现:争执的内容和一开始讨论的话题根本不是一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在日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总会有一些小摩擦。只要不是大问题,大部分人会碍于面子不说出来。

一旦遇到不得不争论的情况,平时积累在潜意识里的不愉快就会被负面情绪激发出来,双方争执点就会从当前这件事升级到更严重的层面上,久而久之,很容易破坏彼此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亲人间更容易发生。

比如,你和对方沟通年假去哪里玩时,你希望去欧洲,他觉得国内游即可。在双方都不让步的争论中,你可能会联想到在平时的相处中,总是你让着对方比较多,说出“为什么你每次总是想着自己?”

于是接下来你们双方的讨论焦点就会从“到底去哪儿玩”变成“谁更自私”。

比较好的办法是遇到类似需要讨论的小事,定一个时间点,比如5分钟之内讨论完毕。

假设5分钟后双方还在讨论,就要停下来思考,“你们争论的内容还是当下这件事吗?”,如果不是,就赶紧停下来,深呼吸,各自冷静10—20分钟再讨论。

要注意的是,在任意的一场对话中,如果不想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就少用评价类的话语(比如指责对方的人品等)。

巧妙验证对方的感受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忍不住通过“察言观色”的方式,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和想法。

一旦感觉到对方(特别是重要的人)似乎对我们有所不满,我们就会内心焦虑。

当这种不安的情绪放大后,我们很可能就会向对方做出求证式的提问,“你是不是不高兴了?”“你是不是对这个提议不满意了?”

如果对方不是这么想,会觉得你“擅自”误解他;

如果对方真的这么想,就会觉得你是个说话不留余地的人。

为了避免双方关系僵化,比较好的方法是不要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没有根据的猜测,而是要理智地验证对方的感受。

验证感受包括三个要素:

描述对方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的至少两种解释。

请求对方对行为解释作澄清。

比如,你发现对方最近回家之后都比较沉默,似乎有什么心事。那么你可以采取下面三段式的方法询问他:

描述行为:“你这几天一回家就不说话。”

第一种解释:“我不确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

第二种解释:“或许你只是这段时间工作比较辛苦。”

请求澄清:“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用“验证感受”的方法向对方提问,能够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平和稳定,因为它并不假设你的感受是正确的,以一种保留对方颜面的方式使我们与别人交流时,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会让对方更愿意坦诚地说出想法。

经常用这种方法和对方交流,不仅能消除沟通中的误解,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是个贴心的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活在某种焦虑之中——因为害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总是急于表达观点,反倒让聆听成了稀缺资源。

事实上,如果你愿意收起心里那些不安的情绪,静下心思考对方的立场,事情就会简单得多。

想象一下,回到20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唯有你们两个人,在晚风徐徐的小路旁,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

沟通,还会像现在这么难吗?

此文章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推荐关注财经第一自媒体—吴晓波频道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