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小故事

故事大全:吃货的睡前小故事17个


2023-05-27 03:51:06 儿童小故事



故事大全:吃货的睡前小故事_儿童小故事

17个故事大全:吃货的睡前小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7个关于吃货儿童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小故事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

  水鸟镇有个李三,这天从镇上肉行买了两斤五花肉,美滋滋地往回走,打算晚上做个红烧喝二两。
  回到村头,迎面撞上村主任老杨风风火火地出来。李三正要打个招呼,就见老杨盯着他手上的肉,脸色大变:李三,这肉不能吃了!
  原来刚刚接的紧急通知,镇上有三个因为吃了有毒猪肉住进了医院。老杨告诉他,出问题的是本地产的一种猪饲料,厂家不小心掺进了有毒化学原料,全镇有不少猪都吃这种饲料,所以全镇的猪暂时都不能吃了。
  老杨叫他回去把猪肉挖个坑埋了,不要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说罢急急忙忙走了。李三好不恼火,把肉拿回家,想来想去,觉得自己这一块肉未必就有毒,舍不得埋,先挂在墙上等等再说。晚上,到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也不敢切肉炒,就盯着墙上的肉,看一眼,摇一下头,喝一口酒。
  第二天,李三特意到镇上看了看,发现肉行空空的,连根猪毛也没得卖,回到家,老婆催他快把肉处理掉,他看着那块肉,左看右看,还是舍不得埋掉,就拿了把盐放在罐子里腌起来。
  过了两天,镇里发了通报,说有问题的猪都处理了,其它大多数的猪肉还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吃了。李三兴冲冲地想把肉拿出来炒,被老婆一顿骂:吃你个头啊!你看看,现在全镇有谁吃肉的,再等几天会饿死你呀?
  李三不信,又跑到镇上去看,发现肉行里果然摆了几爿猪肉,可卖猪佬却一个个愁眉苦脸地坐着,半天也没走进肉行。看样子不过十天半个月,这影响恐怕难消。
  没精打采回到家,李三把那块肉挂在院子里晒,晚上就拿到火上烤一烤,做成腊肉。
  又过了两天,还是没听说有谁吃过猪肉,老婆就没有批准炒腊肉。这么多天不吃肉,李三嘴里早就淡出鸟来,半夜睡不着觉,摸进厨房,闻到腊肉发出来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斗争了片刻,他下了决心,不管了,瞒着老婆孩子偷偷把肉切了,炒得香喷喷,一眨眼就吃了半盘,还喝了半斤米酒。
  正吃得过瘾呢,老婆起来小便,冲进来一瞧,吓得两腿一软:我的妈呀,你吃猪肉!把剩下的肉往地上一泼,拉着李三就往外扯:走走走,快上医院!
  李三被老婆和乡亲们生拉死抗往镇上赶,李三大声喊:我没事,肉没事,真的没事,一点儿没事!可谁也不听他说,硬是把他送进了镇卫生院。然后又是灌肠,又是洗胃,又是打针,折腾到天亮。
  听说有吃了猪肉,很多赶来医院探个虚实。大伙一看,李三好端端的,果然一点事儿没有。李三哭笑不得,说:我早说了,没事,猪肉可以吃了。
  从医院回来后,不久有个猪肉佬找上门来,问李三:你真的敢吃肉?李三说:有啥不敢的,你把一头猪拿来我都敢吃。
  猪肉佬大喜过望,一拍大腿说:李三兄弟,你能不能到我摊子上吃碗肉给大家看看?我今天杀了一头猪,一两也没卖出去。
  李三一口答应了,到了镇上肉行,端起煮好的肉,呼噜呼噜就吃了下去,然后就在那坐着聊天。很多都看着呢,过了几个小时,一瞧李三说笑自如,没多大工夫,一头猪就卖光了。
  李三从猪肉佬那里领了个红包,拎着几斤瘦肉,乐呵呵地回了家。好事还不止呢,第二天,一辆小车突然停在他家门前,钻出来几个记者,问李三:听说你是全镇第一个吃猪肉的,是吗?李三说:那还有假?很多都看见了。
  记者喜形于色:那你能不能向全县现场直播吃碗肉,让全县的老百姓都看见你吃肉,打消他们的顾虑啊?原来毒猪肉的影响已经扩大到了全县,现在好多地方的仍然不敢吃。县里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绝招,让电视台来个现场直播吃猪肉。
  李三一听是这么回事,乐了,拍拍胸膛说:没问题,我喜欢吃红烧肉!
  记者高兴地把他拉上车,开到了县里,在广场上做了个台,架好了机器,请李三坐到了桌子前。一盘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摆到了他面前,台下挤满了来见证的人群,大家都紧紧盯着李三的嘴巴。
  李三在众目睽睽之下,神定气闲地拿起筷子,把一块红烧肉丢进了嘴巴,咕嘟一下,吞进了肚子,立刻,台下爆出一阵掌声:好样的!
  没多久,一盘红烧肉就见了底。李三微笑着正要把最后一块肉丢进嘴巴,突然感觉肚子一痛,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接着,肚子越来越痛,额头直冒大汗,脸色也变白了,他再坚持了一会,终于咕咚一下倒在台上。
  幸好,现场预先来了急救车,医生立刻把他送到了医院。经过一番抢救,李三感觉好多了,他怎么也想不通,猪肉怎么又有毒了。
  第二天醒来,李三摸摸肚子,饿得厉害。这时,老婆刚好送饭来了,他一看老婆端出一碗汤,里面竟全是瘦肉,眼一瞪:你他妈的,还要老子吃肉,你想害我死啊?
  老婆没好气地说:你就放心吃吧,吃不死你,人家化验过了,肉没毒,是酱油出了问题。
  李三愣好半晌,忽然说:你拿点酱油来,我蘸着吃!老婆大惊失色:你还想当第一个吃酱油的人?
  李三说:是福自然到,是祸躲不过,酱油有问题,谁知道这水有没有问题,水没问题,说不准盐又出事儿,他妈的不管了,就当不知道,吃!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2):

  小时候,爹让我喂牛。
  我觉得,喂牛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把草料筐放在地上,将铡好的草倒入筐内。可是,牛只吃了几口筐内的草,便挑三拣四,不好好吃了,并且不时用嘴将草拱到筐外,用前蹄胡乱地刨着,将好端端的草料糟蹋了。
  爹对我说:你得想想法儿让牛正经吃草。
  我说:要不就加点饲料吧。
  爹说:加上饲料牛就更不会吃草了。
  那怎么办?我有点为难了。
  这时,远处有一只山羊正在上树。爹指了指正在上树的山羊,问我:看到了吗?
  我顺口回答:嗯,羊上树。
  在我们老家吕梁山上,山羊是会上树的。但是,此时我还不明白爹让我看羊上树有何用意。
  爹说:虽然在树下可以轻易地吃到树叶,山羊却要爬上树去,而且尽量爬得高高的,伸长脖子,跷起蹄子,去吃树枝远处的叶子,是因为它觉得经过最大努力得到的树叶才更加好吃。
  听完爹的话,我突然心里一亮,说:好了,把草料筐挂起来,让牛也伸长脖子,跷起蹄子。
  爹点点头。于是,我把草料筐挂在了墙上,而且挂在让牛经过努力才能勉强够得着的高度。
  奇迹出现了。筐子还是那个筐子,草还是原来的草。可是,牛对挂在墙上筐中的草突然产生了兴趣。只见它仰起头,伸长脖子,跷起前蹄,津津有味地吞食好不容易用舌头卷到口中的草
  羊上树是为了寻找它自己的追求和所爱,而把草料筐子挂起来,就会使牛产生一种征服的欲念。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3):

人生就像胃,把好的不好的全消化掉

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就要去做美食节目。那个时候心理压力特别大,一是什么都不懂,在家里也很少做饭;二是大家不看好你,你没有长着一张贤妻良母的脸,年纪也没到那个份儿上。阿姨直接打来电话给节目组说:你看你们新找来的小姑娘刀都不会拿啊。

我那时住的是小公寓,没想过要做菜,所以连厨房也没有。没办法,重新换房子,带厨房的,练切菜啊什么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跟朋友请客吃饭。8点钟吃饭,4点钟就在厨房里忙活了。

后来就到了《美食地图》,每天要跑六七个地方,最晚拍到夜里两点钟,而且京郊地区比较多,基本是在北京城一日游的状态下。第一年做得特别用力,什么都真吃,什么都大口来。有一次录节目的时候,胃疼得不行了,直接到了满地打滚儿的程度,诊断说是急性肠胃炎,就在医院躺着打吊瓶,喝了一个月的粥。

去年做《食全食美》节目,我估算了一下,一年时间大概拍了有480家餐厅,《周末版》总共拍了1600多分钟。比方说今天是麻辣香锅主题,就吃一天麻辣香锅,明天是烤鱼主题,就会吃一天的烤鱼。这种麻辣、热辣大集合,你吃第一顿的时候会觉得还好,第二顿勉强,到第三顿的时候已经尝不出什么来了。如果刚好赶上身体不舒服,就爱喝粥,但今天偏偏要拍一天的麻辣香锅,那就很痛苦了。

每次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或是工作不开心了,就会去微博上看看有多少人在羡慕我,马上状态就调整好了,大家都那么羡慕你,都想跟我换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就应该知足。那就自己找调节的方式,练练瑜伽,旅行啊,跟朋友踏踏实实吃顿饭啊,等胃里、心里消化好了,再去迎接新的生活。

从吃货晋级到吃主

我原本是个单纯的爱吃、爱旅行的女孩。但现在我知道不能只用吃货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货自己嘴馋,跟风去吃,但我们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吃主的形象,是带领吃货去吃的人,要比吃货段位更高。吃货特别爱吃,吃主特别懂吃,是引导消费的人。

现在我去某个地方,都会做旅行笔记,以前就是看景儿,现在是吃东西放在第一位。去日本旅行的人,别人想着看东京塔,去迪斯尼,但我为了去蔡澜《日本料理》中推荐的寿司店,一个人跑去了日本鱼市。在鱼市的旁边,就有非常有名的寿司店,门口排长队就为吃他家的寿司,他家的芥末是由山葵做成的,特别新鲜,一般的芥末的辣味都是挺在鼻头那儿,新鲜的芥末是那股辣味上来之后立刻下去,就像一波海水涌上岸来,当它下去的时候,海岸立刻把它全部吸干的感觉。

我打开全身心,去接受这些关于食物的美好的信息。因为只有看到好的,吃到好的,你才会有鉴别能力,才会去追求更好的,更健康的,更用心的。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4):

  大胖非常能吃,是个大胃王。这天,临近中午,大胖感到饥肠辘辘,正想买点吃的,忽见一个小店门口挤了不少人,便去看个究竟,只见店老板正在吆喝:免费吃泡面啦!只要现场吃完五桶泡面,五桶都免费啊!
  大胖登时心里一喜,拨开围观的人走上去,问:你是说,只要我把五桶面都吃下去,就不用付钱?
  店老板点点头:没错。要不试试?好,那就试试!大胖摩拳擦掌,势在必得。
  不一会儿,店老板泡好了五桶方便面。大胖端过一桶,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只聽哧溜哧溜响,接着是咕嘟咕嘟的喝汤声,不大工夫,一桶面就到了他肚子里。紧接着,大胖又端过第二桶面、第三桶面他一连吃完五桶面后,抹了抹嘴,意犹未尽地说:老板,我还能吃三桶。
  店老板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又给他泡了三桶。
  当大胖吃下最后一桶泡面时,店老板笑眯眯地看着他,竖起大拇指说:太厉害了!
  大胖打着饱嗝,正要转身离开呢,不料店老板叫住了他,让他留下联系方式,说改天请他吃海鲜自助餐。大胖不知店老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店老板到底想干啥?
  店老板见大胖一脸疑惑,狡黠一笑,小声道:不瞒你说,我前阵子去一家海鲜自助餐厅消费,刚吃第一口,就被鱼刺卡住了,结果啥都没吃成。更气人的是,结账时,对方却照样收钱,凭什么呀?现在这家餐厅正在搞两人同行,一人免单的活动,所以我打算带你一起去,哼,这次要亏死他!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5):

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3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用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不仅破天荒地打败了热门电视剧,迅速站上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甚至让很多不怎么看电视的人也一集不落地观看,在温情中口水与泪水共流。更惊人的是,它竟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轰动。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高人?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父亲是一所高中的校长,天生聪慧再加上家人对他开发较早,属于上学之前就可以直接进三年级的那种神童级少年。高考时成绩不错,陈晓卿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读完研究生后,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从此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陈晓卿进了央视后,先在《地方台30分》工作,与地方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可是当时他却没有片子拍,熬了一两年才有机会摸摄像机,把海南某个地区的十几个县差不多拍了个遍,可拍出来的东西又让一个二把刀给编坏了,从那时起,陈晓卿下决心自己做编导。

机会来了,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了一个与洪水抗争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文版。陈晓卿在把《孤岛纪事》做成英文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6):

  女孩辞掉工作自主小本创业,街头卖烤饼月入万元。尽管自主创业很辛苦, 但是女孩袁凤娟依旧乐观面对,朝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

  与吃结缘  自己创业卖饼

  一辆三轮车、一台烤饼机、一袋面粉、一瓶蔬菜酱,每天下午4时许袁凤娟的饼摊就开张了。和面、擀面、烤饼、上料,几分钟后袁凤娟揭开烤饼机,浓浓的香味传来,引得不少市民前来购买

  我做的饼叫做飘香饼,因为我也算是吃货,也特别喜欢吃飘香饼,所以就自己创业做这个。袁凤娟说,她在成都读大学时,几乎每天都要到校门口的小吃摊买飘香饼,一口咬在嘴里酥脆可口,回味无穷。

  大学毕业后,袁凤娟回到南充工作,也就和飘香饼暂别了, 可是心中还是很怀念那个味道。工作几年后,袁凤娟辞掉了工作决定自己创业。可是干什么好呢?就在这时,她想到了飘香饼,在走访后她决定自己销售飘香饼。

  创业艰辛  远赴广东学艺

  不想完全复制成都飘香饼的味道,我想做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就到广东开始了学艺之旅。袁凤娟说,在广东时她特意到销售飘香饼的连锁店内打工, 学习飘香饼的制作,也会到街头、 市场向卖飘香饼的小摊贩们请教。

  渐渐地,袁凤娟制作的飘香饼有了属于自己的味道,得到了顾客的认同,于是她回到了南充从小吃摊做起,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很艰辛,在做飘香饼后,袁凤娟的手上、脸上既有烟熏的痕迹,也有被油烫过的伤痕。

  每天下午4点出来摆摊,7点左右就会卖完回家。回家之后,又要忙着熬制用于烤饼的蔬菜酱。袁凤娟透露,最辛苦的还是每两天一次的采购蔬菜,每次需要采购各种蔬菜50公斤左右, 如果老公工作忙不能陪她去,那么她只得独自用三轮车将蔬菜运回家。

  未来规划  要做南充名小吃

  袁凤娟每天忙碌地做飘香饼自然也获得回报,虽然摆摊才大半年,但是袁凤娟的饼摊已经小有名气, 附近街区很多市民都会等到下午特意来买袁凤娟的飘香饼。

  特别是下班高峰期,买饼的顾客们都排着队,我做饼忙都忙不过来,现在每个月的营业额基本在1万元左右吧。袁凤娟说,之前还有特意从巴中过来的大学生向她拜师学艺, 跟着她学做飘香饼。

  说到未来的规划,袁凤娟也是野心勃勃,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她就准备找一个正式的门店来经营飘香饼。有了门店之后就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打造飘香饼快餐店,甚至是广东那种飘香饼连锁店。袁凤娟说,她要把飘香饼做成一道南充的名小吃。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7):

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3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用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不仅破天荒地打败了热门电视剧,迅速站上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甚至让很多不怎么看电视的人也一集不落地观看,在温情中口水与泪水共流。更惊人的是,它竟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轰动。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高人?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父亲是一所高中的校长,天生聪慧再加上家人对他开发较早,属于上学之前就可以直接进三年级的那种神童级少年。高考时成绩不错,陈晓卿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读完研究生后,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从此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陈晓卿进了央视后,先在《地方台30分》工作,与地方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可是当时他却没有片子拍,熬了一两年才有机会摸摄像机,把海南某个地区的十几个县差不多拍了个遍,可拍出来的东西又让一个二把刀给编坏了,从那时起,陈晓卿下决心自己做编导。

  机会来了,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了一个与洪水抗争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文版。陈晓卿在把《孤岛纪事》做成英文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们一趟车,听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想用摄像机把那种情形拍下来。学说北京话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上的变化,其实还能反映出保姆们许多心理、生理甚至生活追求上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也可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省无为县妇联的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振,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用国外的方式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的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的剧本都至少被打回去过四五次。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详详细细,但意外还是不断发生。为了拍摄长白山的野猪,摄制组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玉米,并在附近选好位置,搭建了掩体。很快,野猪出现。没想到,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掩体被吹倒了,人与摄影设备完全暴露在野猪面前。野猪见势不妙,扭头就跑。

  拍片子前,他请了两拨国外资深制作人、导演以及摄影师来给手下做培训,教他们如何和凶猛的动物打交道。最后他们将拍摄到的非常珍贵的野生动物镜头,以60∶1的比率收录在11集的纪录片中,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陈晓卿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是一个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早在10年前,他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最爱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进去尝尝,并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记下来。陈晓卿说,是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甚至按图索骥地找到几处梁实秋文中记述的小吃。

  那时,陈晓卿经常去的有西单的庆丰、护国寺和隆福寺小吃店,灌肠、爆肚、炒肝、卤煮,这些平民美食,味道一家比一家出色。最令人叫绝的是,南池子南口的一家小店,除了褡裢火烧皮儿薄底儿酥馅儿香,门钉肉饼也做得好。还有一个特别的东西:炸豆腐汤。他开始吃不惯,后来却吃上了瘾。一排碗里放着漫炸过的豆腐,师傅用勺子把豆腐放进漂着虾米皮的清汤里轻烫几下,再倒回碗里,然后用一小铁片勺,依次加进酱豆腐汁儿、芝麻酱、韭菜花儿和葱花香菜,把小勺往碗边上一靠,得嘞!在隆冬的北京晨曦里,坐在皇城根儿的红墙底下,喝上这么一碗,香气迷离地顺着喉管而下,舒坦极了。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他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比如一段对螺蛳粉的描述:粉煮出来了,满满的一大碗,上面撒满了炸腐竹。拨开酥脆的腐竹片,下层码放着厚厚的一层切得很精细的木耳丝和酸笋丝,衬托它们的则是颗粒饱满的花生。红红的粉汤衬着雪白的米粉,还有生菜托底。先喝一口汤,尽管没有螺蛳肉,但那种鲜味肯定是螺蛳和猪骨在汤锅里反复亲密接触后的产物。

  有时候,即便受邀去一些档次比较高的饭店吃饭,陈晓卿也决不会写在专栏里,再好的朋友在那儿当厨师,都不会写。不是怕别人觉得不公正,他对美食坚持一个理念:好吃的东西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对方会不厌其烦地发来十几条短信推荐,而且他的活地图还辐射全国。陈晓卿从来不推荐饭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他最早发现江南驿的时候,杭州人都还不知道。夏燕平说。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8):

人生就像胃,把好的不好的全消化掉

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就要去做美食节目。那个时候心理压力特别大,一是什么都不懂,在家里也很少做饭;二是大家不看好你,你沒有长着一张贤妻良母的脸,年纪也沒到那个份儿上。阿姨直接打来电话给节目组说:“你看你们新找来的小姑娘刀都不会拿啊。”

我那时住的是小公寓,沒想过要做菜,所以连厨房也沒有。沒办法,重新换房子,带厨房的,练切菜啊什么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跟朋友请客吃饭。8点钟吃饭,4点钟就在厨房里忙活了。

后来就到了《美食地图》,每天要跑六七个地方,最晚拍到夜里两点钟,而且京郊地区比较多,基本是在北京城一日游的状态下。第一年做得特别用力,什么都真吃,什么都大口来。有一次录节目的时候,胃疼得不行了,直接到了满地打滚儿的程度,诊断说是急性肠胃炎,就在医院躺着打吊瓶,喝了一个月的粥。

去年做《食全食美》节目,我估算了一下,一年时间大概拍了有480家餐厅,《周末版》总共拍了1600多分钟。比方说今天是麻辣香锅主题,就吃一天麻辣香锅,明天是烤鱼主题,就会吃一天的烤鱼。这种麻辣、热辣大集合,你吃第一顿的时候会觉得还好,第二顿勉强,到第三顿的时候已经尝不出什么来了。如果刚好赶上身体不舒服,就爱喝粥,但今天偏偏要拍一天的麻辣香锅,那就很痛苦了。

每次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或是工作不开心了,就会去微博上看看有多少人在羡慕我,马上状态就调整好了,大家都那么羡慕你,都想跟我换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就应该知足。那就自己找调节的方式,练练瑜伽,旅行啊,跟朋友踏踏实实吃顿饭啊,等胃里、心里消化好了,再去迎接新的生活。

从“吃货”晋级到“吃主”

我原本是个单纯的爱吃、爱旅行的女孩。但现在我知道不能只用“吃货”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货”自己嘴馋,跟风去吃,但我们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吃主”的形象,是带领“吃货”去吃的人,要比“吃货”段位更高。“吃货”特别爱吃,“吃主”特别懂吃,是引导消费的人。

现在我去某个地方,都会做旅行笔记,以前就是看景儿,现在是吃东西放在第一位。去日本旅行的人,别人想着看东京塔,去迪斯尼,但我为了去蔡澜《日本料理》中推荐的寿司店,一个人跑去了日本鱼市。在鱼市的旁边,就有非常有名的寿司店,门口排长队就为吃他家的寿司,他家的芥末是由山葵做成的,特别新鲜,一般的芥末的辣味都是挺在鼻头那儿,新鲜的芥末是那股辣味上来之后立刻下去,就像一波海水涌上岸来,当它下去的时候,海岸立刻把它全部吸干的感觉。

我打开全身心,去接受这些关于食物的美好的信息。因为只有看到好的,吃到好的,你才会有鉴别能力,才会去追求更好的,更健康的,更用心的。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9):

辞去城市里的高薪工作,归隐山田,寻遍坊间,埋头研究食材;带着寻找健康美味食材的愿望,把文翰在中国大地上四处寻访,仅一个四川省他已经去过了大大小小30多个县市。将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作为毕生偶像的他,正过着让所有人都羡慕的生活:以美食和旅游为伴,顺便也实现了创业的目标。告别繁华,寻找美食在创业之前,把文翰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主管,需要24小时待命。他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形容当时的状态:我在云南旅游,第一次骑马,骑在马背上两手抓着缰绳的时候电话响了,是西班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客户。我一边骑着马一边接电话,马就自己开始慢慢跑了。我又怕从马背上掉下来又不能挂电话,那是一种很尴尬的状态,就好像我的生活一样。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每天挣扎着起床,穿打折时买的名牌衬衫去挤公交,然后打卡、倒杯水、打开邮箱,开始接电话;为了拉客源,每天打电话打到一侧耳朵疼;到晚上七八点下班时,人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只好在路边的小饭馆将就吃些,也因此在菜盘子里吃到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石头、玻璃、头发、烟头对把文翰来说,这些是斩不尽的烦恼。怎样才能以兴趣为工作,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呢?彷徨的时候,看到蔡澜先生的饮食节目,再读他的书。以兴趣为工作是蔡澜一生的追求,爱好也可以发展成为事业,蔡澜说过:试,机会百分之五十,不试,机会零。把文翰非常认同。于是他请假3天,加上3年未休的年假合计15天,去云南走一走。在鸡足山下,他看到有个农妇挎着藤筐在卖石榴,石榴是自家院里种的,又大又鼓,皮青红发亮。把石榴掰成两半后,极浓的石榴味升腾起来,那是一种不用闻,自己会钻进脑子里的气味。这石榴的香味唤起了他的童年记忆:那时全家只能买一个石榴,父亲必分给我大半。我把石榴籽一粒粒放入嘴里,那么清甜。吃完的石榴皮,一定抖动小鼻子闻了又闻,还将它放在口袋里装上一天,发挥香水的功效,直到发黑才丢弃。他决意辞职去寻找安心食材,与这段经历有关。把文翰说,自己希望寻找的,就是这种秉承古法种植出来的食物,它们不用化肥催熟、不用激素催长,经年累月,踏实而健康地生长。他相信,美好的食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它们停留在舌尖上时,能唤起人们对田园时代的留恋,以及丰收时节对食物的感恩。把文翰下定决心把梦想付诸行动。他带着近年来攒下的10万元,西行入川。作为一个甘肃平凉人,他跟四川唯一的联系是女朋友曾经在成都上大学。他去过好几次成都,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味蕾告诉他,这边的食材比较丰富。他当时的目标只有一个:找到最好、最正宗、最安心的食材,放到网店里,和天下吃货们一起分享。一路风景,一路美食然而,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里,要找到理想中的食材,实属不易。一般情况下,他会先去网上搜集一些信息,看看当地有什么最好的食材、特产;然后去图书馆查资料,翻阅当地的县志和文献,去寻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味。他想做的就是再去看看当地古老的食材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会一家一家比较,看哪一种口味是最好的,再把能找到的安心食材带回自己的淘宝店去卖。这样的方法听起来可行,可是具体做起来才发现会到处碰钉子。首先他不会四川话,一开始到了乡下根本没办法跟村民交流。刚开始,村民看他像看怪物一样,因为他刚从深圳过来不会说四川话,四川的农民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前半年的时间,他一边出去一边学四川话。2012年夏天,为了寻找地道的天池藕粉,他前往资阳市乐至县,可还没抵达目的地就连遭挫折。兴匆匆坐上去天池藕粉产地的班车后,才被司机告知,他要去的乡镇在乐至有好几个重名,而他恰好坐错了。时至中午,烈日当头,他在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搭上另外的班车向目的地出发。下车后他却傻眼了因为当地藕粉已规模化生产,村民自家早已不制作藕粉。无奈之下,把文翰只好打道回府。在找寻食材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是县志上记载或网上流传的东西在当地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失传或者变味,或者到了当地要经过艰苦的过程才能得到少量满意的食材。但只要有食材的消息,不管多么艰辛,他都坚持去寻找。最难忘的一次是去找美味的瓦屋山竹笋。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才说服村民带自己上山,蛮以为自己经常登山的体力跟得上笋农的脚步,可在去了之后还没走到竹笋的主产区,他就走不动了。山路非常陡,不像平时登山的路,因为林子非常密,那些竹子有时候就好像阻力一样拉着你,地非常湿滑,站都站不稳,大概进山五个小时左右,他的一双专业登山鞋已经报废了,鞋底都脱胶了。笋农们就穿普通的解放鞋,虽然又小又瘦,腿上肌肉也不是很发达,但是走起路来跟羚羊一样,非常轻巧。本来他们计划要去海拔更高的主产区,走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他就走不动了,只好在半山腰上找竹笋,在竹林里挖了大概两个小时他就挖不动了。进山一次,把文翰要花一两个星期。回来后,他将食材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还有当地的风情都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来,放在网店上,用他的话说是带你一路叹世界。比如对于郫县豆瓣酱的寻访,他文图并茂地展示了其制作工艺。300多年前创始之时,所选用的原料就极为讲究:四川牧马山的二荆条辣椒、郫县二流板的蚕豆、自贡的岩盐。把文翰用图片展示了陈氏的百年酱园里每天上演的事:工人们将发酵完成的蚕豆瓣倒入酱缸,每天晾晒、翻搅;酱缸必须24小时有人看守,略有下雨迹象,就得即刻盖上盖子;如果遇到连日阴雨,就需要有一个人撑起盖子,另一个人用杵棍翻酱,翻完一缸马上盖起来,再翻下一缸。这样的照料要持续一至五年,一缸豆瓣酱才算完成,与隆隆机器中翻搅半天即可出厂的豆瓣酱相比,所耗费的心血与成本不可同日而语。把文翰在酱园里找到的工人大叔,皮肤被晒得黝黑,皱纹密布的额头上全是汗水。说起自家的豆瓣酱,他的语气平和:川椒色艳、肉厚,做出的豆瓣酱最巴适。我们用的全是川内的二荆条,收多少,就做多少。我做了几十年,本省产海椒,我一眼就看得出,从没用过歪海椒。把文翰对每一样食材都追根溯源,记录下它们的制造过程,以及制造者的不易。但即便这样辛苦和用功,2012年一整年,他走了30多个地方,也只找到8种满意的食材。他自己也落入了这种理想者的困境:尽管越走越远,足迹遍布四川各地,符合要求的安心食材却少得可怜,路途耗资巨大,食材店却生意潦倒。一年后,攒下的10万元已所剩无几,远在老家的父母天天打电话来劝他放弃,只有新婚妻子不离不弃,给予了他百分之百的支持。那时的把文翰距离放弃仅有一步之遥。就这样被你打动直到2012年11月底的一个晚上,他家的电脑突然响成一片,有人对他的店表现出了兴趣。那一晚,买家人数越来越多,从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后来40多个人同一时间发问。10多分钟卖出了700多件商品,原本打算卖到第二年的牛市坡花椒也卖光了。在此后的一个月中,把文翰卖完了积压一年的货。这一切都源于专栏作家、知名编剧咆哮女郎柏邦妮在新浪微博上的推荐:起初只是为了找到淘宝上最好的豆瓣酱,于是找到了这家今天去给好评,看见首页上老板自述:一个流浪打工的游子,如何返回故乡,寻找古早安心的食材,传承至今的手艺。打动了我。被打动的,自然不止柏邦妮一人。瓦屋山竹笋干、威远七星椒、中江空心挂面、郫县豆瓣酱点开每一种食材链接,都能看到店主在其产地的探访过程:笋的营养物质太多,下山后不容休息,需要即刻洗净煮熟,否则很快变质。烘烤的环节最是费力,需要连续烘烤24小时,中间不能停火。网友们的热捧,让把文翰的货品首次被抢购一空。由于生意火爆,原本只是自己和妻子打理的淘宝小店,已经壮大到了7人小团队。虽然订单量很大,但是他只能满足其中很小一部分的销量,可能至少有70%的订单都没有办法去满足。因为有些东西产量就是非常少,比如罗城牛肉干,一户农家一个星期只能做出九十多斤、一百斤的牛肉干和肉丝出来,没有办法做出更多;如果你要逼着给他们那么多订单,他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合格的东西。所以把文翰决定,就这样卖吧,销量小就销量小。像徐霞客将自己游览祖国河山经历写成笔记一样,把文翰把自己每次的寻找都记在本子上,一年时间已经写满4个笔记本,他的追捧者们爱极了这些配着美食照片的游记,有人在他的微博下面回复,说这些来之不易的食材中,能咀嚼出农民的人情味儿。把文翰也爱那些质朴的食材制造者。曾有投资者找上门来要求合作,都被他一一回绝:我觉得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有了钱,心态就不一样了,我和农民就讲不到一块儿去了。把文翰在甘肃省崆峒山下的平凉市长大。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常常会带着他去山里搞农村调研。在把文翰看来,这段经历,大概是自己田园情怀的最初源头。而与农民打交道的法宝,也源自于从小父亲对他的训诫:做人赚钱,都要坦荡、诚信、踏实。农民们对陌生来客的戒心很重,去任何一个地方寻找食材,总要先吃几回闭门羹。把文翰说,但他自觉脸皮够厚,百折不挠,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受他们几个白眼、挨几句骂在所难免;就是被扫地出门,也是常有的事情。他总是忍下不快,将自己的目的一遍遍地诚恳相告。等到取得了农民的信任,他们回馈的质朴情意,要远胜于城里客气而淡漠的人情往来。6月,市区已经骄阳似火,而把文翰却走在荫翳蔽日的山间小路上,渴了,伸手摘个李子,牙齿碰到李子,轻轻一咬,像恰熟的西瓜搭上刀一样,裂开几条口子,酸甜正好,水分又足。此时此刻,于把文翰来说,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便是莫大的幸福。他说:现在,我很高兴自己还有机会把这件事做下去,虽然它没什么了不起,但却是我真正喜欢、愿意为之付出终身的一件事。我相信,即使失败了,我也不会后悔,因为我的人生值得花上一些时间,走那样的路,做那样的事。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0):

 人生就像胃,把好的不好的全消化掉

  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就要去做美食节目。那个时候心理压力特别大,一是什么都不懂,在家里也很少做饭;二是大家不看好你,你沒有长着一张贤妻良母的脸,年纪也沒到那个份儿上。阿姨直接打来电话给节目组说:你看你们新找来的小姑娘刀都不会拿啊。

  我那时住的是小公寓,沒想过要做菜,所以连厨房也沒有。沒办法,重新换房子,带厨房的,练切菜啊什么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跟朋友请客吃饭。8点钟吃饭,4点钟就在厨房里忙活了。

  后来就到了《美食地图》,每天要跑六七个地方,最晚拍到夜里两点钟,而且京郊地区比较多,基本是在北京城一日游的状态下。第一年做得特别用力,什么都真吃,什么都大口来。有一次录节目的时候,胃疼得不行了,直接到了满地打滚儿的程度,诊断说是急性肠胃炎,就在医院躺着打吊瓶,喝了一个月的粥。

  去年做《食全食美》节目,我估算了一下,一年时间大概拍了有480家餐厅,《周末版》总共拍了1600多分钟。比方说今天是麻辣香锅主题,就吃一天麻辣香锅,明天是烤鱼主题,就会吃一天的烤鱼。这种麻辣、热辣大集合,你吃第一顿的时候会觉得还好,第二顿勉强,到第三顿的时候已经尝不出什么来了。如果刚好赶上身体不舒服,就爱喝粥,但今天偏偏要拍一天的麻辣香锅,那就很痛苦了。

  每次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或是工作不开心了,就会去微博上看看有多少人在羡慕我,马上状态就调整好了,大家都那么羡慕你,都想跟我换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就应该知足。那就自己找调节的方式,练练瑜伽,旅行啊,跟朋友踏踏实实吃顿饭啊,等胃里、心里消化好了,再去迎接新的生活。

  从吃货晋级到吃主

  我原本是个单纯的爱吃、爱旅行的女孩。但现在我知道不能只用吃货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货自己嘴馋,跟风去吃,但我们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吃主的形象,是带领吃货去吃的人,要比吃货段位更高。吃货特别爱吃,吃主特别懂吃,是引导消费的人。

  现在我去某个地方,都会做旅行笔记,以前就是看景儿,现在是吃东西放在第一位。去日本旅行的人,别人想着看东京塔,去迪斯尼,但我为了去蔡澜《日本料理》中推荐的寿司店,一个人跑去了日本鱼市。在鱼市的旁边,就有非常有名的寿司店,门口排长队就为吃他家的寿司,他家的芥末是由山葵做成的,特别新鲜,一般的芥末的辣味都是挺在鼻头那儿,新鲜的芥末是那股辣味上来之后立刻下去,就像一波海水涌上岸来,当它下去的时候,海岸立刻把它全部吸干的感觉。

  我打开全身心,去接受这些关于食物的美好的信息。因为只有看到好的,吃到好的,你才会有鉴别能力,才会去追求更好的,更健康的,更用心的。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1):

来自美国洛杉矶圣费尔南多谷的13岁少年弗林麦加利不是个简单人物,短短数月,烹饪天才人气大厨等响亮的荣誉纷至沓来,一个厨艺界的全民少年偶像就此诞生。美国nbc国家广播公司和《纽约客》等各类媒体纷纷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不少家长在得知麦加利的事迹后甚至也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厨艺。

在烹饪这件事上,麦加利的超高天赋令人不容置疑。他11岁开始学习做菜,短短两年时间便抵达了无数人辛苦一辈子都到不了的境界。在前不久的好莱坞普拉亚餐厅里,人们就见识了麦加利的厉害,他为100位特别预约的顾客烹制了只限量供应一晚的美食。当晚的晚宴一共有八道菜,而且包括颇为复杂的韭葱茴香焖鳟鱼等,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不禁诧异于这名少年精湛的厨艺。

作为一名早熟的厨师,麦加利在厨房娴熟且充满自信的动作让所有人感到震惊,连美食家及食客都对他印象深刻,他是个艺术家,对调料的用量以及烹饪过程的掌控也非常精准。

如此高的人气使麦加利不断收到邀约,在结束这场晚宴后,他又收到比弗利山庄b1erbeisl餐厅的邀请,用十二道菜招待40个人。当然,要品尝到麦加利的美食,代价也不低,每人收费160美元,和一般的自助餐相比,这绝对是贵族消费了。

当然,麦加利绝对不只是四处打游击战,除了经常去一流餐馆担任特聘厨师外,他还有着专属自己的店。每个月他都会选一天将自己的家变成一家名为尤瑞卡的餐馆,专门为慕名而来的顾客解馋。作为有个性的厨师,他信奉的是不走寻常路,菜单上只展示18道菜,鳟鱼炖韭菜、茴香焦糖杏仁其他的菜一律有权拒绝。每个月到了这天,麦加利的妈妈则变身餐厅经理,负责协调服务人员,同时还是洗碗工尽管她不热爱,但为了麦加利的爱好,她倒也乐在其中。

一般来说,靠谱的家长都能培养出靠谱的小孩,但靠谱的小孩背后不一定站着靠谱的父母。麦加利能够走上名厨之路,他妈妈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位妈妈不喜欢做饭,即便偶尔为之也让麦加利难以下咽。久而久之,麦加利妈妈就没有了做菜的积极性,也使得麦加利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充斥着一股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气味。直到有一天,他实在闲着无聊,自己走进厨房尝试着做了一顿饭,没想到,第一次做的饭竟然味道还不错,这让麦加利劲头十足,从此一发不可收。乐得自在的妈妈赶紧为他买了不少烹饪书,同时为他下载了一些网络上的食谱。

麦加利拿到厨具的那一刻,宛如初恋般激动不已,我只是感觉爱上了它。于是麦加利将自己的卧室改造成了一间功能齐全的厨房,里面厨具应有尽有,锅碗瓢盆,还有专业的不锈钢工作台。

有梦想的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麦加利心中的圣地是位于芝加哥、被媒体评为美国最好餐馆的艾琳娜餐厅。2013年暑假,麦加利打算前往那里跟随美国家喻户晓的大厨格兰特阿卡兹实习,他也希望日后自己能够在这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担任大厨。当然,阿卡兹大厨对麦加利也给予了超高评价:他是个天才,对烹饪具有超出一般的热情。

不过热情本身很廉价,人人身上都有,却没几个人从吃货华丽地转身成厨师,毕竟只有附着在行动上面,热情才能变成通往成功的催化剂。比起那些爱吃却只能等别人做了再去吃的大人们,很显然,13岁的麦加利更懂得这个道理。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2):

  李老板从事食品包装业很多年了,最近碰到一桩怪事。
  这天,李老板把新印刷的一批牛皮纸包装袋放在二楼平台晾晒,散发油墨味。这是厂里新接的一单生意,是烧鸡的包装袋。
  工作一忙,李老板忘了吩咐工人收包装袋。后半夜,李老板忽然想起这件事,他看看天气预报,好像要下雨,就给看门的王师傅打电话,让他去二楼平台把包装袋收起来,放到仓库里。
  過了一会儿,王师傅打来电话,说:老板,好多包装袋烂了!
  李老板一听,头就大了。他赶到厂里,和王师傅去平台察看,果然有很多包装袋被撕扯成了碎片。李老板想起,几天前,家里的几个熊孩子在平台上撕过刚印好的广告纸,就问王师傅:今天孩子们又去过平台了?王师傅摇摇头:没去过。李老板又想,莫非是隔壁的印刷厂蓄意破坏?两家竞争激烈,为了抢生意,还曾大打出手。可这单生意太小了,不至于吧!
  无奈之下,李老板只好让王师傅把品相较好的包装袋先收起来。
  收好包装袋,李老板不甘心,拿着手电筒,在厂子里转悠起来。突然,他听见仓库里传来哗啦哗啦的声音。难不成是搞破坏的家伙?
  李老板一脚踹开仓库门,啪地打开了灯。谁知两只大黄鼠狼惊恐地蹿了出来,其中一只的嘴里还叼着一个包装袋。
  李老板大喝一声,黄鼠狼吓得扔下包装袋,落荒而逃。李老板捡起包装袋,苦笑着自言自语道:这包装袋上印的鸡,是电脑设计的三维图案,实在是太立体,太逼真了,怪不得黄鼠狼认错了!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3):


只孤独的公狼,捡了只可怜的小公狼。于是,他们个做了狼爸爸,个做了狼孩子。
每天早上,狼爸爸都会大吼声:嗷!起床!爸爸,你的声音太不温柔了。小狼抱怨说。
温柔能当饭吃吗?爸爸的大嗓门喊,兔子就吓得不动了。狼爸爸很骄傲地说。
要不你给我买个闹钟吧。要那种声音温柔的。小狼很可怜地望着爸爸。
到了晚上,狼爸爸真就买了个松鼠闹钟。
他事先录了很温柔的歌在里面。到了定好的时间,闹钟上的松鼠会边唱着歌儿边晃动着大尾巴来蹭(cng)小狼的脸!小狼听啊玩啊,竟然睡着了。
乖乖,成催眠钟了。温柔闹钟也不行啊!狼爸爸嘀咕(dgu)着,给小狼盖上被子。
第二天早上,狼爸爸出去打猎,路过熊大厨家的时候,刮来阵香风。哎哟,真提神,什么好吃的呀?
狼爸爸灵机动,拿出个袋子,对着刮来的香味猛地兜,然后扎紧袋口,跑回家去。
儿子,快伸过鼻子来!狼爸爸到家就喊。
没动静。
哦,是小狼抱着松鼠闹钟又睡着了。
狼爸爸蹑(ni)手蹑脚地走过去,把袋子口对准小狼的鼻子,解开了袋口
只秒钟,小狼果然流着口水醒来了。
什么好吃的呀?小狼问。
狼爸爸有点高兴又有点尴尬(gāng),打起精神来啊,爸爸出去下,回来就做给你吃。
狼爸爸飞快地跑到熊大厨家,很卖力地讨好熊大厨,弄到菜谱就跑回家做给小狼吃。
接下来,狼爸爸又去讨好熊大厨,拿到装满各种美食气味的袋子。等到要把小狼喊醒的时候,狼爸爸就把袋口对准小狼的鼻子打开下就把小狼馋(chn)醒了。
后来,狼爸爸把闹钟跟香味袋结合在起,研制成了吃货闹钟。这种闹钟使用方便,到该闹的点,它就会自动散发出宝贝爱吃的食物的香味儿,直到把宝贝馋醒。香味可以定购,也可以自制。
最后透露下,定购可以播打狼爸爸的电话:AOAOAOO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4):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

  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一个与洪水抗战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语版,而他在安徽做英语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广院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同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有意思,很想用镜头来思考这一变化的意义。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无为县妇联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很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陈晓卿把粗编带给朱羽君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要像国外一样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5):

1、当初只是亲戚客套的一句多吃点,吃货们为此坚持了几十年!

2、吃货看武侠剧最虐心的镜头:一桌好菜还没吃,就被打翻了。。。

3、对于吃货来说,这世间最伤怀的五个字,不是我们分手吧,也不是周末要加班,更不是本月扣工资,而是忌辛辣生冷。光是念几次,都能潸然落下泪来。

4、英语作业大家都没写,外教忍不住训话:我们国家年轻人就不像你们这样,整天好吃懒做的。
一吃货同学回了句:那是因为你们国家东西不好吃。

5、和朋友去吃自助餐,我吃的太多,他们经理吓着了,过来问我说兄弟吃饱了没有?
我回饱是什么意思??
2B朋友来了一句:就是问你牙嚼累了没有???

6、男:你说!究竟我做什么你才肯原谅我?
吃货女:做。。。剁椒鱼头,麻婆豆腐,粉蒸肉,夫妻肺片,糖醋鱼,东坡肘子,香煎鱼边,肉末海参,盐水鸭,葱爆羊肉,锅塌豆腐,红烧海螺,毛血旺,山城辣子鸡,淮扬狮子头。。。最后简单点,再做一个酱猪蹄就好。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6):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

  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一个与洪水抗战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语版,而他在安徽做英语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广院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同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有意思,很想用镜头来思考这一变化的意义。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无为县妇联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很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陈晓卿把粗编带给朱羽君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要像国外一样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详详细细,但意外还是不断发生。为了拍摄长白山的野猪,摄制组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的玉米,并在附近选好位置,搭建了掩体。很快,野猪就真的出现。不曾想,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掩体顿时被吹倒了,人与摄影设备完全暴露在野猪面前。野猪见势不妙,扭头就跑,比刘翔跨栏还快。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陈晓卿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是一个著名纪录片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而且早在十年前,他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最爱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资料,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陈晓卿说这完全是因为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他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但是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对方会不厌其烦发来十几条推荐。但陈晓卿从来不推荐饭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

  生活中,任何人有陈晓卿这样的朋友,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各种寻求餐馆地址的电话短信纷至沓来。你只需说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广州等城市的哪条街,想吃什么风味的,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有什么好的馆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位,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烹饪《舌尖上的中国

  因为是吃货,陈晓卿一直想做一个比较大型的纪录片,以美食的角度,展现中国人生活当中的状态和智慧。没想到正赶上了好时候,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陈晓卿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很快就得到批准。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到《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说。

  寻找关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摄制组最头疼的事情。编导之一的张铭欢把这个过程形容成大海捞针。《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原计划要去香港大澳岛拍摄咸鱼腌制,但到了岛上,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个人,只能重新找人。几经周折,张铭欢通过当地最受欢迎的虾酱牌子找到了岛上的一个偏僻小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说啥,我都没听懂,但我看作坊的墙上挂着好多照片,看着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但先生先走了。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说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不仅陈晓卿,甚至连央视领导都没料到,这部美食纪录片播出后,竟打败热播电视剧。有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虽是讲美食,但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人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一点泪去,多可爱的中国。

  令全世界吃货惊喜的是,从今年9月开始,陈晓卿还要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和第三部。这场更大的盛宴无疑更值得期待!



吃货的儿童小故事:(17):

1、对班里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点线面三个字会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

而对我来说,这三个字会刺激我的食欲点心米线面条

2、你算哪根葱? 你不是我的菜! 你是不是忘了自己吃几碗干饭了?一般吃货都是这么拒绝人的!

3、妹子:不好,我妈要把我卖了
我:那你妈失策了,你卖不了多少钱
妹子:问题是我妈要把我卖到四川,我不吃辣啊。
我:妹子,你可长点心吧,你妈都要卖了你,还惦记着吃。
妹子:点心?哪里有点心?快给我。

4、千骨播的正火那阵儿,我问朋友:你感觉千骨怎么样?
他答:什么骨?酱的还是炖的?没吃过,今晚咱去尝尝?

5、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丈夫对妻子说快要走了,你能答应一件事吗?
妻子哭着说你别瞎说你不会有事的,你说吧别说一件事就是一百件也答应。
丈夫:都饿了好几天了,你TM能别吃了吗给留点行不行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3002510号-8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版权所有:宜宾市智创网络科技 如有侵权,请告知。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