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小故事

王安石的睡前故事哄女朋友14个


2022-09-20 06:44:14 儿童小故事



王安石的睡前故事哄女朋友_儿童小故事

14个王安石的睡前故事哄女朋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4个关于王安石儿童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小故事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

话说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富户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

许多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想给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对上诗来的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有几分文才,不觉已有几分好感转念一想我何不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凤连花香红满地众齐声称好,小姐闻知,也十分满意于是,王安石与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高兴极了,新自下厨烹制菜肴,款待前来贺喜的四亲八邻众无不欢喜,尤其那道双喜字肉,更是引起大家的兴趣,这道菜不仅味道好,而且在制作上也别出新裁,每块肉上刻着的双喜字就更有意义众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任技艺

后来,们就常常把它作为喜庆宴席上的一道菜,为的是增添更浓的喜庆气氛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2):

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是最不修边幅的人。他有时忙着看公文,上朝时来不及吃早点,便拿了面饼坐在上朝的车中去吃,以致弄得满身都是面屑。

王安石也不讲究卫生,他不太喜欢洗脸,也不常换衣服,因此,有时衣服上竟生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和另一位大臣禹玉因事一同去见皇帝,不注意衣着的王宰相衣领上有个小虫,可能是个虱子,它从衣领爬上了王安石的胡须。皇帝看了,不觉暗自好笑。禹玉伸手替他捉去,随口说:这小虫太光荣了,曾在宰相的胡须上闲荡过!王安石也觉察到了,于是解嘲地说: 它不仅光荣而且幸福,连皇上都亲眼看到了它。

王安石的生活非常俭朴,不拘一格,毫不讲究,反对奢华铺张的作风。在他任宰相的时候,部属百官宴请他,虽然桌上摆满了佳肴,他只夹面前的几样菜吃。吃饭时也是心事重重,一副食不知味的神态。他在家里请客时相当随便,一般是两碟小菜,一壶清酒。有一次,他竟将客人吃剩的煎饼饼皮拿来吃了,令客人大感不安。

医生们看到王安石脸上愈来愈黑,以为是生病了。但诊断结果,不是病,而是积的汗垢,用澡豆擦洗就清洁了。平时就懒得修饰容貌、讲究衣着的王宰相,自然是拒绝用澡豆洗面的。还说:上天要给我一张黑面孔,我为何要用澡豆洗净它呢!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3):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4):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此乃一历史名联。相传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家住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年仅20。十年寒窗,已是饱学之士。正是英俊青年,意气风发。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是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当地人俱称:马员外是家有万贯钱财,只有一女。此女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马员外视女为掌上明珠,依女以文择婿。第一关,即是门上所挂两盏硕大走马灯,一盏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步为仄声,当是上联。据当地人说,一共有三关,小姐还可能加试。

  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可惜我没有时间在此地耽搁,如有时间,一定要会会这位才女。感叹自己无缘,只好与书童继续赶路。

  王安石会试时,飞书走檄,斐然成章,第一名交卷。主考官是当代著名文豪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太子少师。他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便问到:答题如何呀?王安石道:学生自认尚可。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是主考官出联,身乃平声,应为下联。以下求上,往往难度较大。转念一想,不由心中呀了一下,便答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好对,大喜。尔真乃才思敏捷也。王安石却心中暗想:那才女是吾之贤助也。

  拜别主考官,王安石急忙赶回馆驿。也不与其他学子考生谈诗论文、聚会饮酒。叫上书童,收拾东西。主仆二人,一人一骑。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镇。

  这日,王安石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只见路上冷冷清清,王安石心中一凉,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急忙赶到马府门前,但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一个有字,一个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看见两个家人无精打彩,站立门旁.面前有一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王安石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一个家人懒怏怏拿起,送入大堂。

  马员外坐在大堂之上,是心神不定。以文择婿已近三个月,各地才子见过无数,竟无一被小姐认可,真急杀老员外了。家人送上对句,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马家小姐虽也是心中焦虑,毕竟是大家闺秀,言行有矩。接过对句,展开一看, 但见上书: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笔法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小姐看着看着,眼圈一红,骂道:冤家,让我等得好苦。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王安石入堂,以晚生拜见马老。小姐在内隔帘观看。但见王安石英俊年少,气宇昂昂,话声朗朗,已是喜上眉梢。也是王安石满腹经纶,后两关自然轻松而过。两情相悦,终身立定。马老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有此贤婿,自然不会放过。王安石只好着书童回家报讯,让父母前来下聘。

  这日,王家聘书、聘礼送到。马府是张灯结彩,锣鼓振天。合家上下,喜气洋洋。正在此时,又有飞报传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王安石此时仍觉意由未尽,又写一对联: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王安石是,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看来,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借用,有时是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的。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5):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6):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7):

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

相传,王安石年轻时进京城赶考,住在舅父家。在附近的街上,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他不由地失声叫道:“好对,好对!”正想对下联,门里出来个老家人,一把拉住他哈哈大笑说:“你说这副对联好对,那请稍候片刻,我马上去禀报我家马员外。”原来,这副对联是马员外的独生女为选婿所出。悬挂半年,没一人能对,至今仍在时时留意对联人。王安石次日就要应试,不等老家人出来径自走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传他面试。他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说完,命王安石答对。王安石一听,心里豁然一亮,这不正好对马员外家的“走马灯”吗?于是不加思索随口念道:“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十分满意。

考试完毕,王安石刚进舅父家门,早已侯在那里的马家人不容分说;拉着他就走。马员外一见王安石忙施礼让座,吩咐仆人取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下联,王安石挥笔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他对得工整,非常高兴,要招他为婿。王安石告别马员外,找舅父商议。舅父素知马家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极力赞成。

结婚喜日,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娘笑道:“王郎才高学广,这场科试定能中榜,那是‘大登科’;如今对出下联,结成连理,该算是‘小登科’ 了。”王安石正和新娘沉醉在幸福之中,忽然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来报:“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御宴!”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王安石喜上加喜,乐不可支。马员外也喜出望外,吩咐重新摆酒庆贺。酒宴上,王安石眉飞色舞,欣然挥笔在红纸上写了斗大的“双喜”字贴在门上。接着又念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络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2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点评

从此以后,“双喜”字在民间传说开来,成了一种吉祥欢庆标志。人们凡有结婚等喜事都要剪贴红双喜,以示吉利。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个有趣的故事,这更加说明创造力的重要性啦,小朋友们一定要重视哟~


上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下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8):

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三月一直下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一百二十七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十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四百文涨到了一千五百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庭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奸商。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重则就地斩首。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五百文左右。

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鄞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三千文!

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因为米价太贵,不少人家只好举家食粥。米商们则欢呼雀跃,发了大财,他们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

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听说了这事,怒不可遏。只因碍着王家世代为官,实力强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内名士文人领袖,这才暂时没有追究。吕向高心想:等宁波闹得不可收拾,再去发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贤嫉能不能容人的骂名。

没想到,由于陕西一带连年大旱,朝庭已经赈济多年,如今国库空虚,对江南的雨灾,一时无力救助。到了第二年三月,江南市面上几乎已经无米可卖。黑市上,米价出到五千文一石,还常常有价无市。大量饥民开始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每天都有许多人饥饿而死。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一时哀鸿遍野凄凉一片。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来,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宁波米价高昂,有利可图,纷纷把米贩到宁波。宁波的老百姓们,虽然一时间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却几乎没有出现饥民。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就发给银两救助。

后来,宁波的米粮越积越多,渐渐供大于求。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竟然慢慢降回到了一千五百文一石。

同江南其它地方比起来,宁波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

原来,江南不同于陕甘等贫弱地区。这里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而且商业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也小有积蓄。因此,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就算米价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真有一套,实在是高。他马上嘉奖王安石,并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粮价,每石三千五百文。

商人们一听,大受振奋,纷纷竭尽所能,马拖驴运水陆并行,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民众家财散尽,却终于度过了这一劫。

私下里,吕向高曾责怪王安石:有这么好的办法,为何不早点告诉我?王安石苦笑着说:朝庭年年在陕甘一带赈灾,稳定米价早成惯例。我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人微言轻,就算说了,大人您能听我的吗?吕向高听了,点头称是。

经此一事,王安石名声大震,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9):

  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以讲述对象的事情。它具有连贯性、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等特点。它不是历史所以也不必当真。只是网友们在茶余饭后聊天一笑的佐料而已。

  诸位网友可能记得在前面“征联”中有一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此乃一历史名联。相传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家住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年仅20。十年寒窗已是饱学之士。正是英俊青年意气风发。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是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当地人俱称:马员外是家有万贯钱财只有一女。此女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马员外视女为掌上明珠依女以文择婿。第一关,即是门上所挂两盏硕大走马灯一盏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步”为仄声当是上联。据当地人说一共有三关小姐还可能加试。

  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可惜我没有时间在此地耽搁如有时间一定要会会这位才女。感叹自己无缘只好与书童继续赶路。

  王安石会试时飞书走檄斐然成章第一名交卷。主考官是当代著名文豪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太子少师。他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便问到:答题如何呀?王安石道:学生自认尚可。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是主考官出联“身”乃平声应为下联。以下求上往往难度较大。转念一想不由心中“呀”了一下便答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好对大喜。尔真乃才思敏捷也。王安石却心中暗想:那才女是吾之贤助也。

  拜别主考官王安石急忙赶回馆驿。也不与其他学子考生谈诗论文、聚会饮酒。叫上书童收拾东西。主仆二人一人一骑。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镇。

这日王安石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只见路上冷冷清清王安石心中一凉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急忙赶到马府门前但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一个有字,一个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看见两个家人无精打彩站立门旁.面前有一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王安石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一个家人懒怏怏拿起送入大堂。

  马员外坐在大堂之上是心神不定。以文择婿已近三个月各地才子见过无数竟无一被小姐认可真急杀老员外了。家人送上对句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马家小姐虽也是心中焦虑毕竟是大家闺秀言行有矩。接过对句展开一看 但见上书: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笔法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小姐看着看着眼圈一红骂道:冤家让我等得好苦。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王安石入堂以晚生拜见马老。小姐在内隔帘观看。但见王安石英俊年少气宇昂昂话声朗朗已是喜上眉梢。也是王安石满腹经纶后两关自然轻松而过。两情相悦终身立定。马老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有此贤婿,自然不会放过。王安石只好着书童回家报讯,让父母前来下聘。

  这日王家聘书、聘礼送到。马府是张灯结彩锣鼓振天。合家上下喜气洋洋。正在此时又有飞报传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王安石此时仍觉意由未尽,又写一对联: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王安石是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看来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借用有时是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的。

来自:经典故事

sr/7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0):

文/赵元波

王安石年轻时读书过于勤奋刻苦,落下了痰火之症,到了晚年经常犯病,服了药之后,却是治标不治本,难以根除,宫里的太医嘱咐说得用阳羡茶加三峡中的巫峡之水烹服方可有效。当时,苏轼在黄州任职,离三峡不远,王安石于是托付苏轼进京时给他带一瓮巫峡之水。

不久,苏轼要进京,想起了王安石的托付,于是让人划着小船到巫峡取水。船到三峡,苏轼被三峡秀美的风光所吸引,心潮澎湃,打算写一篇《三峡赋》来抒怀,磨墨展纸,凭几构思,不知不觉间,船已过巫峡,到了下峡。苏轼让船夫掉转船头去取巫峡之水,没想到船夫却说:三峡相连,水流湍急,如果回船的话则是逆流而上,非常困难。况且三峡连在一起,又没有阻隔,哪儿取的水不都一样的?苏轼想想也是,就让人汲了满满一瓮水封好赶往京城。

王安石得到水之后,非常高兴,让人在一个白碗里放进一撮阳羡茶,再把烧沸的巫峡水倒进去,过了一会儿,才见茶色出来,顿时明白了一切,厉声问道:为什么欺骗老夫,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怎么骗我说是中峡巫峡的水呢?苏轼大吃一惊,见王安石识破了真相,只好据实以告,并小心翼翼地问王安石:三峡相连,一气呵成,老太师怎么知道这是下峡的水?王安石说:亏你饱读诗书,《水经补注》一书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才见,因此判断这是下峡的水呀。苏轼听了,大为佩服。

一叶落知秋将至,通过茶色而知水的缓急。王安石烹茶知水启示我们:读书做学问一定要注意细节,通过一滴水预知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1):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2):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3):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4):

  北宋庆历7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3月一直下到9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127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10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400文涨到了1500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奸商。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重则就地斩首。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500文左右。

  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鄞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3000文!

  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因为米价太贵,不少人家只好举家食粥。米商们则欢呼雀跃。发了大财,他们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

  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听说了这事,怒不可遏。只因碍着王家世代为官,实力强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内名士文人领袖。这才暂时没有追究。吕向高心想,等宁波闹得不可收拾,再去发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贤嫉能不能容人的骂名。

  没想到,由于陕西一带连年大早,朝廷已经赈济多年。如今国库空虚,对江南的雨灾,一时无力救助。到了第二年3月,江南市面上几乎已经无米可卖。黑市上。米价出到5000文一石,还常常有价无市。大量饥民开始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每天都有许多人饥饿而死。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一时哀鸿遍野凄凉一片。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来,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宁渡米价高昂,有利可图,纷纷把米贩到宁波。宁波的老百姓们,虽然一时间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却几乎没有出现饥民: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就发给银两救助。

  后来,宁波的米粮越积越多,渐渐供大于求。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竟然慢慢降回到了1500文一石。

  同江南其他地方比起来,宁波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

  原来,江南不同于陕甘等贫弱地区。这里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而且商业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也小有积蓄。因此,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就算米价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真有一套,实在是高。他马上嘉奖王安石,并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粮价,每石3500文。

  商人们一听,大受振奋,纷纷竭尽所能,马驮驴运水陆并行,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民众家财散尽,却终于渡过了这一劫。

  经此一事,王安石名声大振,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黄玉摘自《牛城晚报》2009年1111日 图、张建辉)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