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小故事

睡前小故事:清明的儿童睡前故事20篇


2022-09-06 22:08:38 儿童小故事



睡前小故事:清明的儿童睡前故事_儿童小故事

20篇睡前小故事:清明的儿童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篇关于清明儿童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小故事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

每逢清明,广东北部山区的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大人们让家里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种草,将草连根拔起后洗干净,只嚼它的根。这种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们个个嚼得有滋有味,当地人管这种草叫清明根。

相传,古时候,岭南梅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刘婆婆,她和孙儿庆明以染布为生。十五岁的庆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这天,庆明和刘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时,在半山腰差点和一个中年男人撞个满怀。那人行色匆匆,满身尘土,却脸色红润,步履轻盈。那人一抬头,看见庆明,惊呼起来:“哎呀呀,原来你在这里啊!”庆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声:“大哥哥……”刘婆婆赶紧对那人说:“先生认错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说:“对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说着指了指远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边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围还满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们祖孙生活困难,想帮你们一下。”姚望说着,拿出一块灰白的石头递给刘婆婆,“你回去把这石头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更加鲜艳漂亮。”刘婆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过石头揣进怀里,拉上庆明就走。庆明几步一回头,有些依依不舍。

还别说,姚望给的石头还真管用,染出来的布蓝汪汪的,人见人爱,姑娘小伙都喜欢得不行,连外乡的人也特意赶来买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为感谢姚望,刘婆婆经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庆明对姚望特别亲,没事总是向他问这问那,姚望也不嫌麻烦,有问必答。

这天,庆明又去找姚望,姚望问:“庆明,你的后脑勺是不是有个拳头大的疤?”庆明茫然地点点头,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摆摆手,低声道:“因缘已至,时机未到。”庆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自己玩去了。

转眼到了春天,一连半月的阴雨天气,村里有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咳嗽。大夫们开的药无济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已经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风传这个村子染了瘟疫,纷纷避开他们。刘婆婆和庆明不幸也染了病,庆明还好点,只是发低烧,刘婆婆则咳得没了人形。庆明都快急疯了,整天守着刘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门来。

一见姚望,庆明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求他想办法救救村里人。姚望问明情况后,不慌不忙地说:“庆明,你们两个到我那里住一段时间,我保证你俩没事。”庆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无表情地说:“那不关我的事。”庆明的倔劲上来了,咬着牙说:“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办法也不是没有,除非……”

庆明焦急地问:“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庆明一听,二话没说,“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满了染料,墨蓝一片。刘婆婆沙哑着嗓子叫道:“别喝染料啊,会死人的……”庆明犟劲一上来,哪里顾得上听刘婆婆的话。只见他如头水牛,一顿海喝。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庆明打了几个饱嗝,突然吐出一口水,两眼一闭,身体一挺倒在地上。

刘婆婆见状,伤心地哭起来。姚望走过来,弯下身问道:“庆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从山脚捡回来的?当时他通体棕红,脸有胡须,后脑勺还有个拳头大的疤……”

刘婆婆止住哭声,吃惊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刘婆婆在山脚看见一个长相怪异的婴儿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恶遗弃的,不由得心生恻隐,便抱了回来。这件事刘婆婆从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难道庆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带走不成?庆明可是刘婆婆的心头肉啊。

姚望看出刘婆婆的心思,大笑起来。霎时间彩霞缭绕,金光四射,只见一位菩萨端坐在祥云中,哪里还有姚望的影子?刘婆婆连忙跪地参拜。菩萨微笑着说:“我是药王菩萨,以施药救人为天职。十五年前,我带了块千年首乌去给观音祝寿。行至梅山时,首乌掉落摔到岩石上,擦破了点皮,我就把它埋起来,想过几日长好再挖不迟。岂料,几日后,我却再也寻它不着,原来它已遁走化为人形。”

刘婆婆听得目瞪口呆。

药王菩萨接着说:“庆明人虽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间罕见。我非常喜欢他,本想把他带走,但见他俗缘未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待他醒来,让他从医吧。”

话音刚落,祥云、菩萨倏地不见了。再看地上,有几筒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

刘婆婆急忙去看庆明,死劲拍打他的脸,好半天,他才醒来。似乎刚刚美美睡了一觉,庆明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一骨碌爬起来。醒来的庆明就像脱胎换骨般,没有了丝毫的傻劲。

刘婆婆摸摸他的额头,烧竟然退了,不禁喜极而泣。庆明双目炯炯有神地说:“我明白了,咱们用来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现在就去煮!”说罢,当即用那种草烧了一锅水,让刘婆婆服用。刘婆婆闭着眼睛连喝三碗,当晚已经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传开,村里人争相来讨水喝。庆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乐此不疲。喝了庆明煮的水,村民们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庆明。

从此,庆明整天埋头研究医书,后来才知道,那种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杀菌的作用。庆明听从药王菩萨的嘱咐,果真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良医。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鼠疫。庆明带着几名徒弟每天马不停蹄地为村民施诊,终于累病了,久卧不起。有个晚上,他叫徒弟们将他抬到山脚一僻静处,并赶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当人们放心不下去看望时,发现床和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时,人们发现,漫山遍野长满了板蓝根,根茎还比平常的粗壮。大家都说,是药王菩萨带走了庆明。庆明本来就是首乌托世,首乌的灵魂在根部,是他让板蓝根的根变得粗壮起来,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嚼板蓝根的风俗。每当嚼着甘甜的板蓝根,人们就会想起庆明。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医,人们把庆明走的那天定为一个节日,叫庆明节,板蓝根叫庆明根。再后来,人们觉得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就改为清明根,这个节日也就变成清明节并沿袭至今。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2):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至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月日至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3):

  今天是四月四号,明天又是一年清明节。

  朱广顺吃过午饭,开着宝来到一家纸服店,他得好好准备一番,这一次可不同以往,自己有钱了,谁不晓得俺有半个亿?明天回老家给爹妈上坟,可得叫乡亲们看看,俺朱广顺还是过去那个穷酸?对!是得显摆显摆,不,说得好听点,该叫光宗耀祖。

  店老板一看来人是个大款,满脸堆笑:“先生,您要些什么?”他特意把要点什么改成要些什么,那个点字有些小气,一般人听了很正常,款爷听了会不高兴的。

  “全要”朱广顺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什么?您——”店老板没听明白,全要?是要收我的店断我财路?他没敢说出来,只心里这么想着。

  “废什么话?照单全拿。”朱广顺一看店老板吱吱唔唔,很不高兴,叭地把一张购货单往柜台上一摔,坐到一旁椅子上,翘起二郎腿吸烟去了。

  “先生,您这货单上的货小店都有,只是货太大太多,不知您怎个拿法?”店老板看过货单,小心地问了一句。

  “这有何难?你只管把货备好,我先给你付款,明早我派个车来拉不就得了。”看人家朱广顺,终究是大款,说话干脆,办事利落。

  老板结好了账,朱广顺把整整一万块撂到柜上走了。

  第二天一早,小山村里开来一辆宝马,一辆大卡车,大卡车上装满了花花绿绿的祭品。

  朱广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把这些祭品全部运到墓地。他让随来的卡车司机回家去了,自己一个人开始欣赏着这块风水宝地。墓地不远处那片松树林,又比去年茂盛了许多,这不正象征着自己该蒸蒸日上吗?不是吗?才短短几年,他开的商场就使他从一个穷小子变成大富豪,自己才四十出头。

  “广顺哥,回来上坟呀!”一声问话,打断了他的思路。

  “是你呀李小三,上坟啊。”朱广顺也赶紧打了个招呼,李小三是他小时候最好的朋友。

  “回头见!”李小三说着,向他家的墓地走去,不远,他家的墓地离朱广顺这里也就几十米距离。

  这边朱广顺别出心裁,把大大小小的祭品都浇上汽油,为啥?他怕烧不尽,烧不尽的东西,父母用不上,那样一来岂不埋没了自己的一片孝心?一切准备好,他照例烧上香,磕过头,打火机只轻轻一点,那么些祭物就都淹没在一片火海里。

  合该有事,忽然刮来好大的一股旋风,把那大火全卷到朱广顺身上,随着“妈呀!”一声,只见一个火团从大火里滚出来,滚了五米多才停下,是朱广顺,究竟年轻反应快。

  不远处的李小三听到叫声,往这里一看,知道发生了事情,赶快跑过来,一看朱广顺身上还有火星,疼得一呀一呀地直叫唤,急忙帮着他脱去外衣,扑灭了身上的余火。

  这时再看那朱广顺,全身上下没一处白的,头发眉毛都不见了,脸上那个黑呀,煤矿工人出井来也不过如此。

  事不宜迟,李小三招呼来几个正在上坟的小伙子,把朱广顺抬回村里,开着他的宝马,赶到医院去了。

  朱广顺的妻子来喜芬闻讯赶到医院时,他已经住进病房里,一切处置已完毕。只见丈夫一个头被纱布包得严严实实,只露着口鼻,腹部以上同样被包着,下身不要紧,裸露着,那儿也伤着了一块,不知日后有没有麻烦?

  “是嫂子吧?没想到会这样。”李小三难过地问了一句。

  “啊!是你们送来的,怎么整的,烧成这样?”来喜芬听见问话才注意到李小三他们。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4):

  “什么味道?好香呀!”小猴子嗅了嗅鼻子,顺着香味飘来的地方走去。

  找儿童故事听睡前故事,推荐5068儿童故事大全

  点击进入:儿童故事mp3连续播放在线听

  走啊走,来到了小狐狸家,它一瞧,哇!原来是青团,小狐狸做的青团整整齐齐的摆放在窗台上。

  小猴子心想:“正好不用我做了,吃现成的,正好!”

  于是它悄悄的拿走了全部的青团。

  第二天,小猴子高高兴兴的走在路上,迎面碰见了小狐狸,小狐狸正发愁呢!

  小猴子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走上前去打招呼:“嗨!小狐狸,今天天气真好啊!”

  小狐狸却说:“天气虽好,我的心情却糟糕透了,昨天我做了好多青团,可是不知道被谁偷了,一个都不剩,本来还想送去给你吃的!”

  小猴子听了,脸刷的一下红了。

  听5068儿童网桃子姐姐讲故事,每天都有新发现!记得关注5068儿童网微信公众号:etw5068,扫一扫下方的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哦!

  5068儿童网原创 请勿转载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5):

  转眼又到清明时节。望着满山无名的野花和青青杂草,想起故乡父亲坟茔前那块静静的墓碑,我的内心犹如刀绞般疼痛,不知不觉酸涩的泪水已溢满了眼眶。

  父亲是在去年清明节离开我们的,当我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赶回老家时,来自县城各地的亲朋好友已把农村的小屋围得水泄不通,姐姐和弟弟的6个孩子早已跪拜在父亲灵堂前泣不成声。弟弟对我说:父亲走时还不停地念叨你的婚事呢!我深深知道所有的邻里乡亲都希望我这次能带他们盼望数年的城里媳妇回来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父亲于1930年10月出生,那时家境贫寒,14岁才进入村里的小学念书。刚读三年小学的父亲不得不辍学回家,与两位哥哥一道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干活。遇到天灾收成不好的年月,一家人除了交地主的粮租,经常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地过着苦难的日子。直到解放后土地改革,村里成立农业合作社后农民自己拥有了土地,家里的生活条件才开始慢慢好起来,因此父亲对党的恩情念念不忘,喜悦的内心时常发出由衷的赞叹。

  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转,父亲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家乡地处偏僻不通公路,十里八乡没有医院和卫生所,孩子生病全部凭自己的经验和土偏方治疗,加之当时各种疾病流行,农村婴儿成活率比较低,有些孩子长到四、五岁大生病不久就夭折了。因为这些条件和因素,父母先后生育了四个孩子都没能挺过这个关,而立之年后父母生了姐姐,我和孪生弟弟出生时,父母早已过不惑之年,我们的到来更是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欢乐。

  也许是乡邻的善举感动了苍天,我们姐弟三人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在新中国日益完善的医疗体制下,几乎没有生什么大病就活蹦乱跳地渐渐长大。应该说中年得子的父母对儿女婚事的关心胜过一切,但就在我和弟弟高考落榜,对人生前途茫然无措的那年春天,父亲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晚上他把我和弟弟叫到身边,郑重地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呀!你们兄弟俩都去当兵报效祖国吧!就这样我在父亲的无限希冀中报名当兵,去了遥远的山西部队那片黄土高原,弟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临走时父亲对我说:到部队后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为家乡人民争光。从此我和父亲的感情只能在弟弟与我频频来去的两地鸿书中默默传递。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在部队立了功、提了干,后来又调到离家不足千里的重庆军营,但因部队工作繁忙我却很少回老家陪伴和看望父亲。2012年春天,正当我在部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集训时,弟弟的一个电话使我的脑袋突然象钻进了蜜蜂一样嗡嗡作响,父亲因肺部感染住进了省城的医院。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不在身边这些年欠父亲的感情太多太多

  八十二岁高龄的父亲,经过这次病痛的折磨后,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精神,身体慢慢开始消瘦。去年春节我回家探亲,曾经健壮的父亲已经不能独立行走,我用外甥女从省城买来的轮椅推着已经卧床半年的父亲,到村里的马路上走走看看。每到一处他都能熟悉地说出田间地头的名字,以及曾经在这里和乡亲们生活发生过的许多故事。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经过自学后也算得上是村里有文化的人。由于父亲处世公平、为人正直,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曾经先后担任过37年的生产队会计,所以对于村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并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知道这个世界留给父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一边给他讲我在部队的成长进步,一边给他介绍祖国各地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时父亲浮肿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喃喃地说:这么美好的生活,你还不赶快把家成了,到时我走了已安心呀!

  父亲真的走了,我却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春节的短暂团聚仅成为我和父亲的永别。这时忙前忙后料理父亲后事的姐夫对我说:父亲临走的时候特意交代我们,要在他坟前立一块墓碑便于以后的孩子们寻找。我们准备把孩子们的名字都刻在墓碑上,你看你的怎么办?此时此刻我才再一次感受到对不起生我养我的故乡这块熟悉的热土,对不起关心我的各位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对不起带着深深遗憾离开我们的至爱父亲。我的婚事已经成为父老乡亲们对我的唯一希望,毕竟我已经都过了不惑之年。

  其实,自从去年春节后,我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处相亲,尽量争取让父亲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成家。也许是自己的内心过于急于求成,或许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爱情掺杂了太多太多的物质与功利,往往寄予厚望的美好爱情偏偏就难以如愿。原以为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后,接触交往女性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些。殊不知由于年龄的缘故,我的选择面越来越受到各种条件和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加之我长期在部队养成的正直、果敢、刚毅、理性的军人素质和作风,使得自己在与地方姑娘的交往中缺少许多灵活、委婉与浪漫,来之不易的几次相亲都在和姑娘的短暂交往后无疾而终。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今年春节,我因值班而未能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春节长假的剩余时间里,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城市的街头,听着不时响起的隆隆鞭炮声,看到邻居喜庆团圆的热闹场景,我的思绪便飞到了遥远的故乡,此时侄女从老家打来电话:伯伯,你是不是没有找到伯娘不好意思回来了哟?我们明天要去给爷爷上坟,又要看到爷爷的墓碑,你的名字后面什么时候才刻上伯娘的名字呀?听到侄女稚嫩的声音,我的眼眶再一次溢满了滚烫的泪水,目光呆滞地凝视着远方那陌生而又熟悉的家园,起伏的内心象打翻了五味瓶久久难以平静。

  春节的喧嚣已经远去,复苏的大地万象更新,层层叠叠的故乡山峦早已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铭记着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与嘱托,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带着对家人和父亲的深深愧疚,看着即将到来的清明祭日,父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离别时的亲切话语时常萦绕在耳边,泪眼朦胧中远山父亲坟茔前那块无声的墓碑又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6):

  隋朝时候,永州城里住着一个叫婉秋的姑娘。她从小跟父亲学习医术,还不到十八岁,却已经能看很多病了。婉秋不但长得好看,心肠也好,如果穷人来拿药看病,她就不收钱。逢年过节,她还会给穷苦的乡亲送些米面。

  这年冬天,婉秋和邻家小伙子鹦哥从山上采药回来,途中遇到官兵押着一帮民女。他们找了条小路绕回家,刚坐下,院子外忽然传来一阵骚乱,婉秋跑出去一看,有一伙官兵正对她老父亲推推搡搡。婉秋见状忙挡在父亲身前,问是怎么回事。

  官兵之所以抓民女,原来是皇上要选大批宫女,要求年龄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婉秋的年龄正好合适。当今的隋炀帝好色成性,明着说是选宫女,其真正目的却是搜罗世间年轻貌美的女子供自己玩乐!这点人尽皆知,老父亲自然舍不得女儿入虎口,可户口册子上婉秋的情况写得清清楚楚,想躲过去谈何容易!

  婉秋急中生智:我早已许配人家,不能入宫。官兵问:你许配给何人?婉秋拉过鹦哥说:就是他!

  婉秋和鹦哥两人早就彼此有意,前不久两人许下山盟海誓,说要永远在一起,跟老父亲提起后,老父亲也欣然同意了。可官兵却说,只要没有嫁为人妇就得应征!不管婉秋和父亲、鹦哥怎么求情,官兵就是不答应。没办法,婉秋不得不在老父亲和鹦哥泪水涟涟的送别下离开家乡。

  由于婉秋相貌出众、心灵手巧,进宫学完礼仪后,被分到了珍妃宫。到那里之后,她才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可怕的地方。珍妃依仗皇帝的宠爱,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经常打骂宫女。

  这天,婉秋不小心将一个杯子摔碎了。珍妃顿时大发雷霆,罚婉秋跪在碎瓷片上。就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一声高呼:皇上驾到!

  皇上见地上跪着膝盖直流血的婉秋,他本不想管这事,可一看婉秋生得好看,比妃子都漂亮,顿时怜香惜玉起来。

  皇上拉起婉秋,让公公去传太医,宫里人都清楚,只有皇上看上的宫女才有资格请太医看病的。

  太医开了药后,皇上对婉秋笑眯眯地说:等你伤好了,朕再来找你。接着嘱咐珍妃要好好善待婉秋。

  看着皇上色眯眯的样子,婉秋意识到了危险,她想起在家等候自己归来的鹦哥,便打定主意,就是死,也要守住清白的身子。

  几天后,皇上传旨让婉秋沐浴更衣后去寝宫见驾。婉秋死活不去,可宫里的老宫女却不好对付,硬生生架着她进了皇上的寝宫。

  寝宫里,皇上让所有人都下去,接着就来抱婉秋,婉秋吓坏了,一下子跪到了地上,央求皇上放了她。

  皇上却不为所动,拖着婉秋就往龙床边走。婉秋毕竟是个女人,尽管使劲挣扎最后还是被按到了床上。她吓得尖叫起来,情急之下一脚踢出,将皇上踢翻在地,然后跑回了珍妃宫。

  皇上气坏了,他追到珍妃宫对着婉秋就是一记耳光!并说,婉秋的身子他是要定了,说完就气呼呼地走了。

  珍妃得知来龙去脉非但没有生气,反倒笑盈盈地夸婉秋是个贞洁烈女。婉秋搞不懂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得战战兢兢地等待皇上的外置。

  这天,婉秋正在洗衣服,珍妃将一碗莲子羹端过来让她喝。婉秋不敢,珍妃却笑着说:喝吧,没事,这是本宫赏你的。婉秋不敢违命就喝了,可喝下后她忽然感觉头很沉,渐渐地失去了知觉。

  恍惚中,婉秋忽然听到一声大喝,睁眼一看,只见自己躺在床上,身旁还躺着一个赤裸的陌生男人!婉秋吓得跳下床来,这才发现房间已经围满了人。婉秋此刻才知道自己被珍妃陷害了,她跪在地上大呼冤枉,皇上龙颜大怒:朕本以为你是个烈女,没想到你是这类货色!珍妃,婉秋该如何处置你看着办吧!言罢,拂袖而去。

  珍妃盯着婉秋的眼睛说:我最讨厌你这对诱惑男人的眼睛,只有瞎了,皇上才会永远讨厌你!说着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小瓶子。婉秋知道小瓶子里装的是毒药,忙哀求珍妃放过她。

  珍妃说:你的美貌可谓绝世无双,如果你得到皇上的宠幸,我就会被冷落,别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长得太美!说罢让太监把小瓶子里的东西倒进了婉秋的嘴里。

  婉秋想吐却吐不出,她被关进了一间空房子里。不知过了多久,婉秋忽然感觉眼前越来越暗,渐渐地什么都看不到了。

  婉秋眼瞎的消息被人报告给了珍妃,珍妃冷笑道:婉秋在宫里没用了,就将她送回老家吧就这样,婉秋又回到了家乡。

  老父亲和鹦哥得知婉秋的遭遇,哭成了泪人,他们大骂皇帝昏庸、珍妃歹毒,可他们这些小民有冤情也只能忍着。老父亲会医术,想尽办法为婉秋治眼,可多日过去,仍不见一丝效果。

  清明节这天,婉秋正坐在院子里摆弄草药,门外忽然走来一位老婆婆。老婆婆问婉秋有没有吃的,她说自己是逃难的。婉秋忙说有,她摸索着走进屋却发现只有两个馒头了,中午老父亲和自己还要吃,她还是拿出一个递给了老婆婆。老婆婆问:就这两个馒头,你父亲吃一个,你吃什么呢?婉秋笑了笑说:我不吃没有关系,您长途跋涉很劳累,还是您吃吧

  老婆婆感动极了,问婉秋的眼睛为什么瞎了,婉秋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老婆婆。老婆婆点点头说:我家祖上是学医的,我有一个治眼病的方子,应该能治你的病。婉秋感谢了老婆婆的好意,说:不用麻烦您了,我父亲也是郎中,他用尽办法都没能治好我

  老婆婆走出院子,不一会儿拿了一把野菜过来。婉秋闻了闻说:这不是苦菜吗?老婆婆笑了笑就让婉秋吃了。这天正值清明节,大地泛着盎然的生机,绿油油的苦菜更是又嫩又新鲜,微苦中还带着甜味。婉秋吃着吃着,老父亲闻声走出屋门问:婉秋,你在跟谁说话呢?

  婉秋回答:老婆婆呀,爹您看,老婆婆说我吃了苦菜眼睛就能复明。说着话,她来到父亲跟前,拿着绿油油的苦菜给父亲看。老父亲一下愣住了,院子里除了婉秋外并无外人,并且他发现婉秋的眼睛亮晶晶的,明亮了很多。他伸手在婉秋眼前一晃,令他吃惊的是,婉秋居然能看见了。婉秋简直不敢相信,尝试着望望天空,发现蓝天白云都能看到了。

  婉秋一看身后,不由得一惊,那个馒头竟变成了满满一筐大馒头。此刻,老父亲不禁想到,由于婉秋的乐善好施,使得仙人也感动了,特意来给婉秋治疗眼病啊!

  医书上说,苦菜不但可食用还可治病,其具有清凉解毒、明目和胃、破瘀活血、消炎利尿、排脓消肿的作用。婉秋服了苦菜后眼睛复明的事情,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认为清明时节的苦菜得到了仙人的垂怜,能治疗眼疾。所以一到清明时节,后人就会采集苦菜食用,祈求仙人保佑他们。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7):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8):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至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天或后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9):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月日至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0):

  每逢清明,广东北部山区的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大人们让家里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种草,将草连根拔起后洗干净,只嚼它的根。这种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们个个嚼得有滋有味,当地人管这种草叫清明根。

  相传,古时候,岭南梅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刘婆婆,她和孙儿庆明以染布为生。十五岁的庆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这天,庆明和刘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时,在半山腰差点和一个中年男人撞个满怀。那人行色匆匆,满身尘土,却脸色红润,步履轻盈。那人一抬头,看见庆明,惊呼起来:哎呀呀,原来你在这里啊!庆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声:大哥哥刘婆婆赶紧对那人说:先生认错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说:对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说着指了指远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边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围还满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们祖孙生活困难,想帮你们一下。姚望说着,拿出一块灰白的石头递给刘婆婆,你回去把这石头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更加鲜艳漂亮。刘婆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过石头揣进怀里,拉上庆明就走。庆明几步一回头,有些依依不舍。

  还别说,姚望给的石头还真管用,染出来的布蓝汪汪的,人见人爱,姑娘小伙都喜欢得不行,连外乡的人也特意赶来买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为感谢姚望,刘婆婆经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庆明对姚望特别亲,没事总是向他问这问那,姚望也不嫌麻烦,有问必答。

  这天,庆明又去找姚望,姚望问:庆明,你的后脑勺是不是有个拳头大的疤?庆明茫然地点点头,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摆摆手,低声道:因缘已至,时机未到。庆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自己玩去了。

  转眼到了春天,一连半月的阴雨天气,村里有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咳嗽。大夫们开的药无济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已经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风传这个村子染了瘟疫,纷纷避开他们。刘婆婆和庆明不幸也染了病,庆明还好点,只是发低烧,刘婆婆则咳得没了人形。庆明都快急疯了,整天守着刘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门来。

  一见姚望,庆明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求他想办法救救村里人。姚望问明情况后,不慌不忙地说:庆明,你们两个到我那里住一段时间,我保证你俩没事。庆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无表情地说:那不关我的事。庆明的倔劲上来了,咬着牙说: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办法也不是没有,除非

  庆明焦急地问: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庆明一听,二话没说,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满了染料,墨蓝一片。刘婆婆沙哑着嗓子叫道:别喝染料啊,会死人的庆明犟劲一上来,哪里顾得上听刘婆婆的话。只见他如头水牛,一顿海喝。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庆明打了几个饱嗝,突然吐出一口水,两眼一闭,身体一挺倒在地上。

  刘婆婆见状,伤心地哭起来。姚望走过来,弯下身问道:庆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从山脚捡回来的?当时他通体棕红,脸有胡须,后脑勺还有个拳头大的疤

  刘婆婆止住哭声,吃惊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刘婆婆在山脚看见一个长相怪异的婴儿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恶遗弃的,不由得心生恻隐,便抱了回来。这件事刘婆婆从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难道庆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带走不成?庆明可是刘婆婆的心头肉啊。

  姚望看出刘婆婆的心思,大笑起来。霎时间彩霞缭绕,金光四射,只见一位菩萨端坐在祥云中,哪里还有姚望的影子?刘婆婆连忙跪地参拜。菩萨微笑着说:我是药王菩萨,以施药救人为天职。十五年前,我带了块千年首乌去给观音祝寿。行至梅山时,首乌掉落摔到岩石上,擦破了点皮,我就把它埋起来,想过几日长好再挖不迟。岂料,几日后,我却再也寻它不着,原来它已遁走化为人形。

  刘婆婆听得目瞪口呆。

  药王菩萨接着说:庆明人虽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间罕见。我非常喜欢他,本想把他带走,但见他俗缘未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待他醒来,让他从医吧。

  话音刚落,祥云、菩萨倏地不见了。再看地上,有几筒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

  刘婆婆急忙去看庆明,死劲拍打他的脸,好半天,他才醒来。似乎刚刚美美睡了一觉,庆明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一骨碌爬起来。醒来的庆明就像脱胎换骨般,没有了丝毫的傻劲。

  刘婆婆摸摸他的额头,烧竟然退了,不禁喜极而泣。庆明双目炯炯有神地说:我明白了,咱们用来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现在就去煮!说罢,当即用那种草烧了一锅水,让刘婆婆服用。刘婆婆闭着眼睛连喝三碗,当晚已经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传开,村里人争相来讨水喝。庆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乐此不疲。喝了庆明煮的水,村民们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庆明。

  从此,庆明整天埋头研究医书,后来才知道,那种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杀菌的作用。庆明听从药王菩萨的嘱咐,果真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良医。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鼠疫。庆明带着几名徒弟每天马不停蹄地为村民施诊,终于累病了,久卧不起。有个晚上,他叫徒弟们将他抬到山脚一僻静处,并赶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当人们放心不下去看望时,发现床和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时,人们发现,漫山遍野长满了板蓝根,根茎还比平常的粗壮。大家都说,是药王菩萨带走了庆明。庆明本来就是首乌托世,首乌的灵魂在根部,是他让板蓝根的根变得粗壮起来,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嚼板蓝根的风俗。每当嚼着甘甜的板蓝根,人们就会想起庆明。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医,人们把庆明走的那天定为一个节日,叫庆明节,板蓝根叫庆明根。再后来,人们觉得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就改为清明根,这个节日也就变成清明节并沿袭至今。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1):

  傍晚的路灯下,一辆小车行驶过近几年新修的高速路后,从马路口拐进一条七拐八拐的泥土路,碾过石子扬起一片尘土。

  这是清明前夕,游明明跟着父亲从北方到东南沿海的农村老家扫墓。一下车一股猪饲料厂的臭气混着泥土的味道扑鼻而来,微湿的空气中明明伸展了四肢,活动活动脑袋,按响了自家门铃。

  老家的农田近年来纷纷盖上了新房,五层的八层的贴了彩砖换上落地窗大玻璃,一栋接一栋紧紧挨着,但多是只住老人,有的甚至空置着,只请个看门人打理。明明家的房子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子里最早盖起来的,在三层的老房子两边各加盖了厢房,围起来中间还有个小院子。

  大门打开,明明见了大伯母乖乖喊了大妈问好,大伯母金荷又黑又干的脸笑了起来,堆起纸似的褶子,这是在海风和烈阳的侵蚀下,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特有的皮肤。

  回来得这么晚啊,赶快来吃饭吧,老妈在厨房里忙着呢。金荷笑着说。

  是啊,一路赶过来回家就天黑了。明明的爸爸回道,他是家里三个儿子中最小的,游家哥三个都早早外出打拼,在外成家立业一路很顺,只是逢年过节回老家一趟。

  厨房里烧着炊火,满屋的油烟气中奶奶忙着往锅里添水,灶台上放置的瓶瓶罐罐都是老人自己做的酱油、豆豉、盐巴等调味料,看到儿子孙女回来,奶奶盖上锅盖迈着急促的小步子走出来。

  啊呀,你们回来了,我饭还没做好,去喊阿海、阿华一起来吃。三兄弟凑在一起吃饭可是老人盼望已久的。大儿子游国华和老二游国海在七年前老爷子去世后,就分家搬出去住了,两个人还曾因为分房子闹得很僵,最终老大将自己的房子盖在老房子后面,并将院墙和老房子连在一起,而老二则单住外面的一处房子,明明的爸爸分到了老房子和奶奶一起住。外表看上去和和睦睦的一大家子其实私底下因为做生意、盖房子,这两年磕磕碰碰的可不少。

  明明嗒嗒几个健步冲到二楼的卧室里,放下书包,匆匆整理了行李,熟练地拿出柜子里的蚊帐搭在床架上,并点上蚊香。她在这间和隔壁奶奶房间打通的套间里生活过记忆中最朦胧的几年。明明生下不满两岁,她的妈妈就怀上了小妹妹,爸爸游国诚那时生意刚刚起步,全家哪里顾得过她来,于是话还说不利索的明明就被接到乡下和爷爷奶奶待到了五岁,如今一晃明明已是十七岁的大姑娘了。

  突然随着楼下一声门铃响,立时说话声、笑声都炸开在院子里,明明合上门下了楼,看见二伯游国海和二伯母王爱霞夫妻立在院子里,王爱霞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爱穿靓衣、爱出风头、爱讲闲话,只见她在别人还着单衣长裤时已换上了短袖花裙,头发用水晶发夹盘得整整齐齐,正大张着嘴仰着头笑得浑身抖动,已经走样的身材撑着裙子,像一朵在风中不停抖动的艳红色蔫花。

  盛饭的时候,奶奶一边装粥递给明明,一边靠近她耳边笑眯眯地说:阿海夫妻回来了,你和他们打打招呼,一起多聊聊啊。明明撇撇嘴,低头把碗端出去,心想奶奶也真是的,谁不知道国海夫妻现在还时不时打电话过来借钱,想让一家人当作什么也没发生,怎么可能?不过想归想,端了碗出去明明还是规规矩矩地先问好再摆筷子。

  晚饭是地瓜粥配菜花、海蛎饼,再加上从橱柜里拿出来的蚕豆,一桌人进门时都寒暄完了,也没什么话说,都埋着头,气氛一时有些冷凝。奶奶吃了两口,咂咂嘴,把筷子往碗边一放,问起来:阿华怎么没回来吃饭,又跑哪里去了?大伯母金荷喝了一口粥平常道:德金家请客,他去那边吃了,咱们吃不用管他。这下奶奶不高兴了,她用满是黑斑的手一抹嘴巴,说:就他忙!哪会回来不是去别人家吃、住,就是把人都招家里来,今天阿海、阿诚都回来就他不在。

  黑猫在旁边喵了一声,明明夹了片地瓜扔下去,黑猫迈着纤细的腿,看都不看就走开,嘿,臭猫,明明扭过头继续吃饭。

  爸爸国诚回道:他喜欢热闹,您快吃吧。

  奶奶继续说:你们这几个天天在外面忙,也不知道忙什么,是不是再过几年,都不打算回来了呀。老人这是借着这个机会要跟儿子谈谈,老爷子去世七年,如今坟也修盖好,自己总不能天天打几个电话才催着儿孙回几次家。

  王爱霞用手一边拍蚊子,一边说:行啊,那得三家平分时间,三个月一家轮,这样一年也差不多过来了。

  明明爸爸国诚笑了笑:您啊就跟我们几个去北边住,在我家住上一年,明明、沅沅得高兴坏了,您也有好多年没看见宝宝了。

  奶奶不干:那我可受不了,我晕车,又不会普通话,去一回遭一次罪。奶奶上回跟着大家到北边还是10年前,那时候明明的弟弟刚刚出生,爷爷奶奶乐呵呵地去看小孙子。

  国诚夹了块海蛎饼到奶奶碗里,哄着老人家:现在新修了动车,用不到原来的一半就能到,咱一路停停走走,能玩到北方。

  奶奶被逗笑了:行,那你半年都别上班了,孩子也放假,大家都休半年,带我去南普陀拜菩萨。大家都笑开了,谁不知道老太太离开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哪回不是商量得好好的,最后又借口菩萨生日、过节要收东西把承诺推到一边。

  老二国海抬起头拿了根牙签剔牙,靠在椅背上:说实在的,爱霞的主意挺好,就一家三个月行不行?阿诚家不许又叫孩子来充数,商量的是大人回来就得这么办。

  奶奶看了他一眼:阿诚家宝宝年纪还小,得要妈妈照顾着,你家几个孩子都出国的出国,工作的工作,明明和沅沅陪我就行了。

  这下国海夫妇不干了,爱霞扬着脖子大声说:老拿孩子做借口算什么,那我们也是几个孩子辛辛苦苦养大的,噢,就他老三家有孩子要养,我们家几个工作了就不用我忙里忙外照顾了?大伯母金荷和明明都感觉这顿饭吃不下去了,不由停下筷子看着他们。

  国诚赶紧打圆场:先吃饭,等吃好了听老妈的,家里的事我可以和友梅商量。

  国海丢下牙签,干笑了声:那可得说定了啊,回回都面上说好话。

  明明皱着眉头刚想辩解几句,就听见奶奶急了起来:你们怎么这么狠,都说阿诚家孩子那么小,身边要妈妈照顾,兄弟几个都不知道照顾一下,让外面人笑话,你爷爷你爸爸是这样的吗?我们游家什么时候这样了?奶奶的话一落,饭桌上就剩几只大蚊子还在嗡嗡乱飞,明明一时觉得头顶的白炽灯太晃眼,照得桌上的每张脸都冷硬得吓人。

  喵,黑猫又凑了过来,它细细长长的尾巴弯着翘起,明明想起爷爷每次一边骂着猫,一边随手扔了块肉到地上,她也从菜花里挑出一块肉,黑猫就顺从地跟着筷子走,乖乖伏在明明脚下。

  晚饭后大家不欢而散,明明洗了手跨入老房子敞开的大厅里,几根粗大的横木撑住高高的房顶,昏暗的灯光下,奶奶小小的身影在桌前忙乎清明节的供品,桌上摆满了煮好的蘑菇、蚕豆、干饭和买来的炸豆腐、油饼,奶奶一边把它们夹到小碗里,一边念念有词:这是阿华家的蘑菇、干饭这是阿海家的她看到明明过来,马上招呼明明拿六个小酒杯。明明轻盈地跳过门槛进入隔壁的小屋子,房子中间堆着好几箱水果、罐头,左边靠墙竖着两个大橱柜,一把把佛香安静地躺在里面,对面几口大缸上盖着木板,里面都是用过的碗筷,旁边长长的案桌上放着铁盆,洗干净的小酒杯、小瓷碗一个套一个堆在一起。这个常年晒不到太阳的屋子一度使明明惊奇不已,家里吃的、用的都堆在里边,仿佛可以源源不断翻出各种回忆,当然熟知这一切的只有奶奶了。

  奶奶接过这六个小酒杯,两两摆在一起,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急促地小步子跑去拿了小瓶的白酒过来,一边忙叨叨地收拾一边笑着看明明:明明看着奶奶收这些啊,看着看着就学会了。这句话游明明听过无数次了,她一开始十分好奇,总想自己上手,但后来发觉这些重复的工作太单调也太简单,只有奶奶会较劲一碗米饭盛得好不好看,一盘水果的位置有没摆对。

  明明百无聊赖地坐在长凳上,时不时帮着奶奶拿点儿东西,大伯母金荷跟着奶奶渐渐摆出了三家的供品,一小碗一小碗的吃食看着很精致。奶奶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到竹筐里,并将纸钱、香火都用红袋子装好,三家三份做得一模一样。完成了这些三个人都有些累了,奶奶这才肯坐在长凳上歇着,明明看奶奶的眼皮已经开始打架,就催着她上楼休息,自己拿着手电筒从一楼开始一层一层地关灯、插门闩,走上楼梯时木制的地板嘎吱嘎吱地响个不停,她看着手电筒照射下自己长长的影子,不由心里发毛,几个快步冲进了自己卧室。

  家乡的夜晚刚刚下过雨,风又凉又轻,星星很亮,即使站在走廊只能看见被房檐划出的四方夜空,仍然觉得过分灿烂的星光被赋予了神力,在深不可测的夜幕中流淌着它的力量。奶奶已在隔壁套间里微微打鼾,明明躺在床上却睡不着,楼下爸爸和旧友们依然在喝茶聊天,明明翻了个身,想起小时候的夏夜,她和哥哥姐姐们在走廊打地铺,几个孩子闹在一起,笑声此起彼伏地在院子里炸开,奶奶最后被吵得没办法,干脆搬了竹床过来看着他们,那时爷爷还睡在另一侧的房间,他屋里挂着各式各样的二胡,明明记得爷爷像个孩子似的也很爱吃零食

  第二天天还未亮,明明迷迷糊糊中听到老房子木门吱呀吱呀打开的声音,这是奶奶每天起了床做的第一件事,手机上显示着才四点半,但明明不敢让大家都等她一个人,深吸一口气,挣扎了几下也起来了。到了一楼大厅,游家三兄弟已经站在了那里,除了供品、香火、纸钱还要带着锄头、纸灯笼,明明看见平时穿惯了西装、衬衫的长辈们像庄稼汉似的挑着扁担,两头各挂一个竹筐,有意思极了。一行人都双手拿满了东西,摇摇晃晃地走向了后山的坟地。

  天已经亮起来,出了家门对个的羊圈里咩咩声长长地抖着,空气中都是鞭炮气味,蒙蒙雾气中太阳还低斜在半空,来来往往许多人家都挑着担子去后山,大家碰到了相互打了招呼,不外是: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哇,明明都长这么大了,道路两旁齐整的土埂里种着芋头、花生、姜还有小片的甘蔗,几个身形粗壮的妇女戴着斗笠已经下地许久。然而这一带的田地已经被新房子侵占许多,淳朴的田间小路旁渐渐竖起豪华洋房。与这些豪宅相对的是少数矮小却显得空旷的院子,那是用石头堆起来的院墙,上面会种排仙人掌,院子中间还会有一口井,泥土墙的屋子里都是带着陈旧味道的家具。与这些老房子一同变少的还有村子里的人,明明看着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慢慢变成荒村,现在连村庄的样子也不复从前了。

  后山的坟地是从对面的高山上迁过来的,因为铁路修到了这里,原本的高山和村庄被铁轨隔开,于是各家纷纷把祖上的坟迁了出去。铁路的修建给这个村子带来了不少变化,游明明家算比较幸运的,险些就被划在拆迁范围内,铁轨沿途的不少人家都搬走了,现在甚至还留有不少被拆了一半的危楼。

  大伯父游国华走在队首,从大路进入后山的大片泥土地,许多家已经开始上香、烧纸钱,明明跟着大部队终于走到几棵柏树的地方,这是爷爷的坟地,紧挨着往前就是太爷爷太奶奶的了。众人到了这儿纷纷放下担子,拎起其中的一个竹筐先去祭拜了最大的长辈。椅子坟前已经站满了人,明明看着从远亲到近亲都有序地排着队摆放贡品,大家也无暇寒暄,彼此间点个头就算完了。连王爱霞平时那么高调的人,今天也只是不时给丈夫擦擦领子,顺便整理头发、扯扯衣角,不过因为昨天饭桌上的不愉快,国海没有和游家的其他两兄弟站在一起。

  大家依次上了香、放了炮后各家开始烧纸钱,因为明明的妈妈没有回来,媳妇要做的事就都落在明明身上,她跟在大伯母金荷身后,看着几沓纸钱已经搭好了架子点着,就跟着大家几张几张地往里放。烧钱的时候最见人品,懂得照顾大家的人靠火堆最近,并且时不时用木棍翻火,大多数人都配合着几张几张往火堆外围放,小心不去盖住火苗,而王爱霞独独与众不同,她站在高处,仿佛一靠近火就要化掉了,头冲外伸着手臂直接往下撒纸钱,那些飘到远处的纸钱一概不管,扔完了了事。

  坟地的四周还要撒上新土,一家派个代表拿着盛土的簸箕一边小跑一边均匀地把土洒在坟的外侧,大家不由都把目光投过去,这时和明明奶奶同辈的老人在搀扶下走了过来,一般情况下,老人在清明这天都不过来,老奶奶的头发花白稀疏,用黑布包着在脑后挽了一个髻,她抿着嘴让国诚摘了几束白花,自己亲手编了一个花环,静静放在墓碑前。明明看着老人望向墓碑沉静的目光,想到自己这一辈常年定居在外,不知到了老人这个岁数还能否给家乡的祖辈编上一个花环。

  纸钱烧得差不多,大家也纷纷收拾了自家的东西,回到更近一辈的坟地。按照这里的风俗,明明爷爷的坟墓在去世后第七个年头终于修缮完毕,黑色的石头上雕刻着花鸟植物,宽敞气派。这里的祭拜和刚才是一样的步骤,明明在墓碑前用她认为最恭敬的方式拜完后,双手握拳,默默在心里对爷爷说:您要在地下吃好穿好,照顾好自己,我们都很好,明年我再来看您。她想起以前幼儿园放学,自己蹲在校门口用树枝画着小人,等画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就能看到爷爷胖胖的身影迈着慢悠悠的步子走来,明明笑呵呵小跑过去,总能在爷爷兜里找到零食,爷爷,她最可爱的爷爷想到那些再也回不到的过去,明明有些伤心,深埋在心底的人和事会沉眠也会苏醒,每当明明想起自己没来得及和爷爷告别,心里就一阵酸涩。

  当一行人收拾东西回家时,太阳已经升了起来,路边的荆棘野草蔫着卷在一起,砖红色的土地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脚印,时间变得慢起来,阳光拖着大家的影子就像紧密的一家人,但恐怕一年中游家三兄弟也只有清明会这样一起走一段路。游国海夫妇自然是回了自己家,明明进了家门帮爸爸卸下东西,大家赶快盛了奶奶已经做好的饭,安抚自己早就叽里咕噜的胃。吃了饭,明明看见黑猫懒懒地卧在阴凉下,它白色的胡须翘起,尾巴也贴在了地上。奶奶忙着把祭拜用完的食材分类装回盆里,老人家从来都不肯浪费,即便搁了几天的饭菜她都要留着,实在不能吃也要倒给鸡、鸭。当然这一优点可苦了家里的媳妇们,男人和小孩都吃不到剩饭的,做媳妇的可就躲不掉的,明明的妈妈好几次从老家过完年,都要抱怨因为剩饭胃难受得不想吃东西。

  奶奶看见明明闲闲地蹲着逗猫,让她去给灶王爷和三楼的菩萨上香,明明懒懒地撑着膝盖起来,拿了东西到厨房把香恭恭敬敬地插入灶王纸像前的小香炉内,再拎着一竹筐供品给三楼的菩萨上香,她噔噔噔跑到三楼打开大门,阳光照进了阴暗的屋子,空气里满是尘埃。明明按照记忆中的位置把碟子摆放好,菩萨旁还放着爷爷微笑的黑白照片,明明看了许久也对着爷爷微笑一下,她点燃了香插进挂在走廊的红色小圆桶,圆桶被风吹得摇了摇,明明赶紧躲开飘下来的香灰。

  一楼奶奶已经烧起了纸钱,明明走下来却找不到爸爸和大伯,奶奶告诉明明他们去市里看厨房的装修材料了。明明点点头,看着奶奶不太高兴的脸色没有说话,奶奶不喜欢家里来外人干活,也不喜欢装修动工,奶奶的快乐很简单,只要儿孙在家多陪陪她。但爸爸总想让老人住得舒服些,两个人也为此常争执不休。火一点点大了起来,屋里的烟简直成了灾难,呛得明明眼泪直流、鼻子刺痛,奶奶让她出去,一个人在满是黑烟的房间继续烧完纸钱。黑烟中明明几乎看不见奶奶的脸了,她有些担心老人是否扛得住,捂着口鼻走近,看见纸钱已经烧完,火还在盆里吞着残存的纸张,而二奶奶呆坐在长凳上,背微微驼着,几缕头发垂到额前,不时咳嗽几声,明明看了心里又勾起了和早上一样难过的心情,她端来一碗水看着奶奶喝完,帮着老人一起收拾了灰烬。

  这一天到了傍晚爸爸都没有回来,家里只有明明和奶奶两个人,院子里安静得只听见树叶沙沙的声音,午休过后待到四点,祖孙一起去了村头的庙里拜拜。这座庙有个奇怪的名字坑玩镇,明明猜测是根据家乡话音译过去的,庙前搭了戏台子,各家每年轮着请戏班子唱三天,那时一场完了又一场,村子里的老人小孩都聚在这里,敲锣打鼓热闹极了。庙门口的功德碑金笔题上各家修庙的捐款,多达万元,少到百元,明明家爷爷到爸爸这辈几个兄弟的名字都在上面。

  奶奶们上完香齐齐跪着念经,饶是明明懂家乡话也听不明白内容是什么,明明习惯管这里叫奶奶庙,就是因为来这里烧香的都是各家的老奶奶,她们身体都不高,走起路来像小企鹅一顿一顿,彼此间讲了笑话还会仰起脖子拍着大腿,大多数人一张嘴已经缺了几颗牙齿。明明看见一个跪在老奶奶身旁的小女孩一直盯着自己就冲她眨眨眼睛,小女孩立即上钩笑着走过来,她穿行在老奶奶中间,一会儿从画着二十四孝图的外间穿到里间,一会儿又躲到老奶奶身后,明明看她就像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行动自如地和这里打成一片,奶奶们又总是慈爱地看着自己淘气。

  这天晚上,明明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梦里她只有十岁,除夕夜入眼一片大红,从桌上的红包、天花板上的红帐、到每个人身上的红衣服,连大家的笑容看上去也是红色的。几张大桌拼在一起,爷爷红光满面地看着儿孙向他敬酒画面渐渐由红色转为漫漫无际的雨天,明明在开回老家的车上一直哭个不停,夜雨中黑暗望不到头家里哭声、喊声乱成一片,明明看见奶奶一直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她也大声唤着爷爷,但爷爷闭着眼躺在塌上,再也不会睁开眼看看他们

  第二天明明是被电钻的声音吵起来的,她下了楼发现厨房已经搬空,工人们用锤子敲掉了灶台,巨大的噪音吵得明明头疼,奶奶坐在大厅的长凳上,即使灶台砸没了,她还是用电饭煲熬了粥,明明盛好饭,发现奶奶还在发呆。她微低着头,眼神望向门口的方向,知道明明喊了两声才缓过神来。

  吃了饭,明明就和爸爸走了,奶奶站在家门口送他们,随着车开走,奶奶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

  清明过后,明明回到北方继续上课,她很快就把老家的事放在脑后,那个日益变化的村庄仿佛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周末这天早上,妈妈接了老家的电话,她抱怨道:你爸爸也真是的,把厨房给拆了,现在老太太天天打电话给我说吵得头疼,你说我夹在中间也只能哄哄她唉,你这孩子哭什么?

  明明听了,脑中想起了很多,大伯二伯的争吵、孤零零的村庄,她低下头,压着哭腔:没有,我没哭。她想起了清明那天,冒着黑烟的屋子里,奶奶盯着火盆无神的双眼,一切都变了,老家,他们的家乡早就消失了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2):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3):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4):

  刘先生来蟠龙村不到一年,就对四周的大山烂熟于心了,连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黑森林他也能进出自如。村人经常看到他背着药篓,拿着药锄,朝出暮归。采来的草药有的免费给村民治病,有的拿到城里换些钱来维持生计。

  这天,小野找到刘先生,说听人说他对黑森林很熟悉,想让他带他们进去找到那口铜矿井。刘先生当即拒绝。小野是板田师团的特别行动大队的队长,这个特别大队执行的都是特别任务,一百多号人都是从师团数万人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精英。小野能出任队长,显然不是浪得虚名。这样的人从来都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第二天一早,小野又来找刘先生,这次他早有准备,拿刘先生妻子、孩子以及全村人的性命来威胁他。刘先生愤怒地指着小野说不出话来。这正是小野想看到的结果。他知道,只有这样,刘先生才有屈服的可能。

  接着,刘先生不再看小野,而是抬头看天空。天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远方天际处,大片大片红色的云朵仿佛火焚烧着一般,不停地翻腾舒卷。一群群各种各样的鸟从山那边飞过来,奇怪的是,它们都不鸣不叫,只是无声无息地飞着。刘先生看了好一会,终于开口对小野说:好吧,你赢了。

  小野的队伍是早晨出发的。那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天气就格外地热了起来。待太阳从东边的山冈跃出,天气就更热了,仿佛置身在炎热的夏天里。

  刘先生一袭青衣,背着药篓,手执长嘴药锄推开门走了出来。他并没有看站在院子的小野,而是又自顾自欣赏天上变幻万千的美丽云彩了。天上再也没有鸟儿飞过了,那昨天还流连在天际的红色云朵此刻已无端地碎成了无数块。

  小野用手擦着额头上的汗说,刘先生,我们可以出发了吧?刘先生点点头,然后回过头朝屋里大声说:放心吧,这么好的天气,我一定可以成功的。说完,他就迈步向院子外面走去。他走得很坚决,目光一直看着前方,跨出了第一步后再也没有回头。小野冷笑一声,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他想,小不忍则乱大谋。待找到那口铜矿井,再找刘先生算总账也不迟。

  雪是快到傍晚时分才下起来的。一开始是刮风,风很大,顷刻之间就吹走了满天红色的云朵,厚厚的阴云眨眼就布满了天空;接着,天气一下子就冷了起来,似乎从夏天一下子走进了三九寒冬。还没有等人反应过来,鹅毛般的大雪就铺天盖地下了起来

  到了第十天,山上的积雪多少化了一些,村里人壮着胆子进山找人,费尽了周折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在黑森林的附近找到刘先生。

  他已经成了冰雕,但他并不是冻死的。在他身边,有七个鬼子被长嘴药锄一锄毙命。他也身中十弹五刀,最致命的一刀是小野的那柄东洋刀,那刀穿胸而过。他中刀之际全力锁喉一掌,与小野同归于尽。那场大雪,让上山的一百多人没有一个能活着走出大山。除了刘先生杀死的那八个鬼子,剩下的鬼子不是冻死就是摔死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5):

学者称,中国有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这恐怕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有关,也与儒家思想观念有关因此,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乌丙安举例说,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6):

  兔子妈妈拎着篮子,对小兔妞妞说:“妞妞,咱们今天去扫墓吧!”

  找儿童故事听睡前故事,推荐5068儿童故事大全

  点击进入:儿童故事mp3连续播放在线听

  小兔妞妞说:“为什么要扫墓呀?”

  兔子妈妈解释说:“扫墓习俗由来已久,是为了纪念咱们的祖先以及逝去的亲。”

  看着妈妈篮子里的东西说,说:“妈妈,篮子里的都是什么呀?”

  兔子妈妈微笑着说:“都是酒食果品,纸钱鲜花呀!我们要以这些来祭祀,表达怀念之情。”

  小兔妞妞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咱们快去吧!”

  听5068儿童网桃子姐姐讲故事,每天都有新发现!记得关注5068儿童网微信公众号:etw5068,扫一扫下方的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哦!

  5068儿童网原创 请勿转载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7):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後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8):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月日至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天或后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至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19):

  传家宝露脸
  清乾隆年间,京城里有个世袭的小官,名叫朱廉,为人和善,过着本分的小日子。
  这天,朱府来了个客人,朱廉一看,是父亲生前老友,吏部官员刘举,忙恭敬地迎入府内。
  贵客上门,朱廉不敢怠慢,叫管家赶紧准备酒宴。刘举却摆摆手,和蔼地说:贤侄切勿费心。只需两碟小菜,一壶老酒,咱叙叙旧就好。
  朱廉就在父亲生前的书斋里备了薄酒小菜,两人边吃边聊。
  不觉夜深,两人喝得颇有几分醉意。刘举抚着朱廉的肩膀,压低声音,说:贤侄,我想起一件事,你父亲活着时,曾和我说府上有件传家宝。你父亲先走一步,这传家宝就靠你好好保存了
  朱廉听刘举提到传家宝,不由身子一激灵,酒醒了一半,说:世伯,我家素来清贫,哪有什么传家宝?这都是坊间以讹传讹!
  刘举正色道:贤侄,你瞒谁都可以,别瞒我。我可是亲眼目睹过这件宝贝的,你父亲生前待我不薄,他可是将宝贝拿出来与我共赏的。真可谓稀世珍宝!朱廉沉默不语,刘举叹了口气,说:唉,好想再看一眼这件宝贝,重温我和你父亲的深情厚谊
  见朱廉一脸为难,刘举又说:这传家宝,的确不能轻易给别人看。不过,我已见过这件宝贝,再见一次应该无妨吧?说着,刘举从身上掏出一块宝玉,贤侄,我这有块玉,虽不能说是无价之宝,也是价值连城。若贤侄能让我再次亲睹那件宝贝,圆我思念故人之情,我愿以此玉相赠!
  朱廉依然犹豫不决。刘举见状,竟潸然泪下,伤心万分。看着刘举老泪纵横,朱廉犹如再见父亲,不由神情大恸,他当即取来宝贝,让刘举一饱眼福。
  看着宝贝在眼前一点点展开,刘举挪不动步子了。这宝贝不是别的,正是销声匿迹许久的名画《清明上河图》。
  刘举是书画鉴定的行家,见多识广,他对这幅《清明上河图》所用的布帛、题字、印章等细节进行了仔细推敲,最后认定,这幅画是张择端的真迹。
  从朱廉家出来,刘举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其实,他从未在朱父手中见过这件宝贝,只是有一次和朱父在一起喝酒,朱父喝多了,无意中透露出此事。事后,刘举多次向朱父提起,都被他否认了。
  软硬兼施求宝人
  一个月后,朱家府上来了个陌生的富商。富商在厅堂一坐下,就命人抬来一筐银子,足有三千两。
  朱廉见到这么多银子,心里不禁一紧,他不露声色地说:这位兄台,初次见面就弄来这么多银子,这是什么意思?
  富商哈哈一笑,说:我就直说吧,我得到可靠消息,说贵府藏有《清明上河图》真迹。我这人没别的爱好,就爱收藏名画,所以,我想出重金购买这幅《清明上河图》。
  朱廉不禁大惊失色,难道刘举把秘密说出去了?不应该啊,他早就从父亲手中见过这幅名画,为何先前不说,现在才说出去?
  想了想,朱廉便定了定心,说:兄台别开玩笑,我家怎么可能收藏名画?
  富商冷笑道:莫非是嫌银子少?说完,一招手,令下人又抬上一筐银子来。
  朱廉见富商自以为是,不由生气了,说:你不要再耍弄我了,如果没其他事,请自便。说完,朱廉冷着脸就要走。
  富商一见,高声叫道:慢!我是诚心来的,绝无半点玩笑之意。说完,富商又命人抬了一只筐子上来,不过这次竟是一整筐黄金!
  朱廉不由惊呆了。他明白,《清明上河图》虽是名画,也不可能值这么多钱。难道此人疯了?
  不过,这人为了一幅画,一下拿出这么多钱,朱廉不敢轻视。朱廉想,这人不是富可敌国就是权势熏天,这样的人得罪不起。想到这,朱廉卑微地说:兄台,您真是误会了,我家没有您想要的《清明上河图》。如果有,我一定双手奉上。
  富商见朱廉死活不承认,拉下脸,说:《清明上河图》可是你们这样的人家能藏得住的宝物?现在不卖,到时别后悔莫及!说完,富商命人抬上金银,气哼哼地走了。
  朱廉被富商说得心里发毛,决定去找刘举问个明白。刘举却赌咒发誓,说绝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去。
  让朱廉没想到的是,不久后的一个夜晚,朱府竟来了一群贼寇,个个身手不凡,杀了不少护院家丁,把朱府翻个底朝天。显然,这帮人也是奔着《清明上河图》来的。这些人把刀架在朱廉脖子上,逼朱廉说出藏宝之处。朱廉抱着必死的心,无论如何不开口。贼寇们怕杀了朱廉,唯一的线索就断了,只好放了朱廉,空手而归。
  刘举听说朱府的遭遇,忙赶来慰问。望着病榻上的朱廉,刘举心疼地说:贤侄,你受苦了。顿了顿,刘举又说:贤侄啊,我替你想了个万全之策。朱廉说愿闻其详。刘举说:过些日子皇上大寿,不如把这画以贺寿的名义献给皇上。皇上特别喜欢古代字画,见到这幅《清明上河图》,皇上一定会喜欢得不得了,还会赏你高官厚禄,岂不比你私藏这幅画,整天活得提心吊胆强过百倍?
  朱廉听了刘举的建议,考虑了好一会儿,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争到头来一场空
  朱廉病好,觉得京城不是久留之地,打算辞去官职,找地方隐居。
  这天,朱廉正在家里收拾行囊,府外忽然来了大队人马,为首一人宣圣旨,说朱廉为官不廉,贪赃枉法,立即革职查办。
  朱廉大喊冤枉,可官员充耳不闻,将朱廉全家押赴大牢,并对朱府进行地毯式抄家。
  狱中,朱廉屈打成招。很快案子就判了下来,朱廉被判斩立决。
  临刑头天晚上,刘举带了酒菜来给朱廉送行。朱廉见刘举来了,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世伯,救我!你是知道我的,我从没贪过哪怕一两银子!我是被冤枉的!
  刘举拍拍朱廉的肩膀,说:你知道想办你的人是谁?
  朱廉糊涂了:谁?
  是当今皇上。
  原来,乾隆立志收尽天下名画,为此还专门编了部《石渠宝笈》,用来登记收藏。乾隆从刘举那得知,朱府藏有《清明上河图》真迹。乾隆派人软硬兼施,却一次次让希望落了空。心仪的名画一天不到手,乾隆就一天寝食难安。
  这天,乾隆接到一个举报贪污的奏折,不由眼前一亮。何不给朱廉定个贪污罪,着令抄家问斩?这样一来,还怕抄不到那幅画?结果和乾隆想的完全一样,经过仔细翻抄,终于在朱府抄到了那幅《清明上河图》。
  离开监狱时,刘举说:贤侄,咱养着绝世宝物,就像养着绝世美女,哪能养得住?我早劝你赶紧出手,可你就是不听。
  事到如今,朱廉后悔了,可后悔还有啥用?乾隆爷丝毫不会怜惜他这只蝼蚁的性命。
  乾隆得到《清明上河图》后,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张择端的手迹。乾隆高兴万分,把《清明上河图》挂在书房里日夜赏玩,临死前还念念不忘。
  可是,乾隆死后数年,嘉庆帝在查抄大臣毕沅的家时,又查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和乾隆的那幅一比较,这才发现乾隆的那幅是水准较好的仿品!专家都看走了眼,朱廉的先人也错把仿品当真迹了。
  后人都说,朱廉死得好可惜啊!

清明的儿童小故事:(20):

  多年以后,清明那天,将军来到山村。

  他要祭奠满子。

  两个兵将满子送回来。回来时,满子早已死去。他的身体甚至已经变臭,然而他的脸,却被两个兵清洗得干干净净。陪同满子一起回来的还有一点儿钱,不多,却足以令满子的父亲和满子的女人,挺过那段最难捱的日子。

  兵只待了一会儿,便匆匆赶回战场。战场需要士兵,尽管等待他们的,可能也是死亡。

  满子是战死的,兵这样说。他们趴在战壕里,一颗手榴弹近在咫尺地炸开。满子喊一声我的娘啊,就死了。满子的娘早就死了,满子当兵以前就死了。她是饿死的。死去以前,她像啃萝卜一样啃掉了自己的五根手指。满子将娘下葬,头也没回,当了兵。当兵会被打死,炸死,熏死,吓死,可是当兵不会饿死。哪一种死法都比饿死好一千倍一万倍。满子认为世界上最痛苦最恐怖的死法,就是饿死。

  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有关满子的死因不断传回村子。一种说法是,满子是自杀而死。大战在即,满子让自己吃饱,然后偷偷躲进一间屋子,拉响了手榴弹。他宁愿将自己炸死也不敢面对敌人,他恐惧到了极点。那个夜里,也许他认为,就算饿死,也比端着步枪跃出战壕幸福得多。

  另一种说法是,满子在他参加的第一次投弹训练中,怎么也扔不掉手里的手榴弹。手榴弹冒出白烟,满子五官狰狞,五指抽筋。他做出至少八次投弹姿势,他甚至将自己投出去,可是手榴弹仍被他紧紧攥在手里。手榴弹终于炸开,就像撕开一朵灿烂的烟,他喊一声的娘啊,血流如注。

  当然还有更多传闻:他偷了手榴弹去河边炸鱼,一片三角形的弹片准确地切开他的脖子;梦里的他将手榴弹当成香喷喷的油条,他的嘴角飘着引线,脸上挂着贪婪的笑:他偷了老乡的核桃,然后用手榴弹猛砸坚硬的核桃壳,手榴弹就响了;他聚精会神地端着满满。_碗稀饭,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榴弹就响了每一种说法都与吃有关,每一种说法都与手榴弹有关,每一种说法都与战场和杀敌无关。每一种说法,都能够准确地命中他被炸烂的身体和完好无损的脸。

  战争过去多年。现在,将军来到村子,他要祭奠满子。

  他坐在小小的院落里,面前坐着满子的老爹,稍远处,满子的女人轻轻抚摸着一条狗。狗已经很老,它活了整整十五年。满子娘被饿死,狗却没有。狗是满子从街边拣来的,狗活到三岁以前,从没有见过真正的粮食。

  满子他,到底怎么死的?老爹问将军。

  将军摸出烟,递一根给老爹。老爹搓搓手,笑着,不去接。

  有人说他用手榴弹砸核桃,轰一声响有人说他从腰里往外拔手榴弹,却只拔出一条引线他到底怎么死的?

  将军摸出一沓钱,递给老爹。老爹搓搓手,终于接下,却擎着,不敢揣进口袋。

  到底怎么死的?他擎着那沓钱,问将军。

  当然是战死的。将军说,夜里阵地遭到袭击,一颗手榴弹甩进们的战壕

  将军瞅一眼不远处满子的女人。女人漫不经心地抚摸着那条狗,眼睛却忽然一闪。

  将军起身。得去看看满子,他说。

  山野萧瑟。虽是清明,绿意却并未泛出。坟头上挣扎出几蓬灰色的野草,风吹来,草叶呜呜地响。细听,草叶间分明传出枪炮声,爆炸声,呻吟声,惨叫声

  将军跪到坟前,将那些杂草拔得一干二净。一根棘刺划伤他的手指,他将手指举到眼前,凄然一笑。

  将军站起来。身后,女人扶着老爹。狗趴伏近前,呜呜咽咽,泪光闪烁。

  能不能,让和满子单独待一会儿?将军说。

  女人和老爹便转身离开。他们为将军留下一摞黄纸钱,他们已经好多年没有来过满子的坟头了。没脸来啊,老爹说,他没有参加过一场战斗,他用手榴弹砸核桃

  他是战死的。将军说,满子是好样的。

  将军点燃黄纸,青烟袅袅。将军再一次深深跪下,冲坟头连磕三个响头。

  大战在即,你怕,也怕。将军说,只想把你关一会儿,只想当放你出来时,你不再怕。可是满子,只知道下掉你的枪,我哪知道你还藏了手榴弹啊!

  将军咬紧牙关,一滴眼砸进黄土。将军掏出枪,对准右腕。将军说,满子,还你一只,两清了吧。

  枪响。山野萧瑟。山野浩荡。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