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小故事

睡前故事:大师的故事大全20篇


2022-08-09 22:47:59 儿童小故事



睡前故事:大师的故事大全_儿童小故事

20篇睡前故事:大师的故事大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篇关于大师儿童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小故事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

一灯大师

传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这盏灯在当时非常有名,有很多人一直想得到这件宝物。

这可不是一盏普通的灯。这盏灯,灯心镶有一颗五百年之久的硕大夜明珠。这颗夜明珠晶莹剔透、光彩照人。

据说,得此灯者,经珠光普照,便可超凡脱俗、超越自我、品性高洁,得世人尊重。有三个弟子跪拜求教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稀世珍宝。

一灯大师听后哈哈大笑,他对三个弟子讲:“世人无数,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心灵落满灰尘,眼中多有丑恶,此乃人中下品;偶尔损人利己,心灵稍有微生,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辉,此乃人中中品;终生不损人利己者,心如明镜,纯净洁白,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所谓‘人生之灯’就是一颗干净的心灵。”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高洁品质就能抵制任何不良思想的浸染,才能处处与人为善,保持自身身心的宁静与安然,这样才能造福于他人,受到他人的敬仰与爱戴。生命的重量不在对自己有多好,而在于对他人贡献有多大。人在天地间,要想活得浩然正气、俯仰无愧,就要不断地拂去心灵的灰尘,除去心灵的污垢。(卢宁)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2):

  遇到大师
  张大路没学历,又怕吃苦,已经奔三十了,还不找份正经工作,只是琢磨着怎么轻轻松松挣大钱。最近,他迷上了鉴宝节目,每天都做着捡漏的美梦。
  这天,张大路又去古玩市场转悠。不过他人不傻,钱也不多,没敢轻易下手。
  突然,一个老头进入了张大路的视线。只见他身穿竹布褂子,脚蹬老北京布鞋,仙风道骨,极有风度。老头迈着方步东走走西看看,然后在一个摊上随意捻起一个小笔筒问道:这个多少钱?
  摊主笑着说:给个三四百拿走吧。
  老头掏出五百,给了摊主,笑着说:别找了,算我请你喝酒的。见摊主一脸疑惑,他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个老物件,五百块是我占了大便宜啦!
  摊主却是连连摇头,不相信这是个老物件。
  不管摊主信不信,张大路是信了。他偷偷地跟着老头,一路走出古玩市场,向北拐进了当地知名的古玩街。不同于古玩市场的鱼龙混杂,古玩街上是一间间正规铺面,随便一间的流动资金都有上百万。
  老头轻车熟路地走进了一家叫雅古集的店铺。张大路也装模作样,跟了进去。一个店主模样的人,对张大路视而不见,一门心思招呼老头:林老,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老头往店里的紫檀太师椅上一坐,慢慢悠悠拿出笔筒,说:请您上眼。
  店主接过笔筒,翻来覆去看了很久,才说:这是您从哪儿淘来的?您要愿意出手,我出十万。说实话,这宝贝本来至少值三十万的,可惜上家自作聪明,又做旧了一次,就掉价啦。
  老头点点头,说:英雄所见略同。写个收据,把钱打我卡上。
  张大路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他心说,如果我能拜他为师,以后那是钱途无量啊。于是,他又跟着老头走出雅古集,来到僻静处,他猛地挡住了老头的去路,添油加醋地把自己的情况和对老头的仰慕诉说了一番,求老头无论如何要收自己为徒。
  老头听完,淡淡地说:我劝你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古玩不是谁都能玩的。
  张大路还想说什么,老头已经拐了个弯,走进了隔壁的高档社区。张大路想跟进去,却被保安拦住了,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但张大路已经看见了发财之路,岂会轻言放弃?他每天都在老头的社区门口伏击,然后默默地跟着他,老头去哪儿,他就去哪儿。他越跟越确信,这个老头是值得自己追随的大师!因为,他一次次地目睹大师几百几千收来的东西,转手就能卖几万甚至几十万!
  终于有一天,大师被张大路感动了,他问张大路:你要拜我为师,就必须严格遵照我的指示。行吗?
  行!张大路说完,激动得翻身拜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总算是正式拜了师。
  质疑大师
  接下来,大师给张大路下达了第一个指示当质检员,并且每周都要拿优秀员工奖。大师解释说,他当年就是一个优秀的质检员,而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赖当时磨练了眼光。
  本来张大路是无意干这种普通工作的,但现在知道自己是走在成为大师的路上,自然干劲十足,果然每周都被评为优秀员工。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大师再没有进一步的指示了。
  张大路心里有点着急,便试探性地问大师,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大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故事:有一个愣小子上少林寺学艺,每天揉面做馒头,做了足足七年,师父也没有教他一招半式。愣小子急了,跟师父理论。师父便让师兄弟们一起上,围攻愣小子,没想到一交手,师兄弟们反而被他打趴下了。
  张大路听完故事,恍然大悟:本事是不知不觉学会的,大师是不知不觉炼成的。他告诉自己:没准哪天大师说一声:行了。自己跑出车间,冲到古玩市场,也能把地摊上的宝贝捡得干干净净。
  带着这样的憧憬,张大路又干了两个月,由于表现出色,他被破格提拔为了小组长。张大路还和一个不错的女孩谈上了恋爱。但他怕谈恋爱会影响自己成才,又忐忑不安地去咨询大师。
  没想到,大师十分赞许地说:谈恋爱好!就是你自己不找,我也正想给你介绍呢。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接下来你还要结婚生子,培养孩子成才。
  张大路听到这里,心凉了一截,质疑道:您别和我开玩笑了。拜托您,就教我一点真本事吧。
  大师闻言,气呼呼地说:好小子,那我就教你一招。说完,他带着张大路来到古玩摊上,他在前面走,张大路在后面跟,走了一圈后,他告诉张大路,那边摊上有个砚台,只要不超过五千块,便可以买下来。
  张大路过去一番讨价还价,两千块买下了那方砚台。张大路拿着砚台反复端详,怎么也没看出这东西值钱。
  大师却说:这砚台是清朝的,至少值五万,你跟我学艺一场,卖了的钱分你一半,也算师徒一场。
  张大路将信将疑地去了雅古集,大师说这家店主比较有眼力,为人也慷慨。张大路把砚台往柜台上一放,店主扫了一眼,便说:这是赝品,最多一千块。
  张大路大怒道:这是清代的,至少五万,你别糟践了好东西!
  店主不怒反笑,一脸同情地说:小伙子,你捡漏捡疯了吧?他坚称这是个赝品,张大路被人骗了。
  张大路争不过店主,只能怏怏不快地走出店铺,向大师求助。
  大师听完,似乎并不意外,他笑着说:人家看你说不出这东西的好处,又慌慌张张的,怕是来路不正,所以压你的价。我去帮你讨回公道。
  于是,大师带着张大路又杀回了雅古集。
  店主见了大师,赶紧站起来相迎。
  大师不慌不忙地说:小徒今天自己上路,就吃了老板你的一闷棍啊。
  店主一愣,他看看大师又看看张大路,顿时明白过来,赔着笑脸说:他要早自报家门,我哪还敢蒙他啊?这方砚台我收了,五万。
  从雅古集出来,大师把两万五千块钱递给张大路:这个给你当本钱。咱师徒就此分手,以后出去别说是我的弟子,免得砸了我的招牌。
  此时,张大路对大师已是深信不疑了。他把钱塞回给大师,还说:我知道错了。以后我要再对您有半点疑心,半点不恭敬,随您处置。
  大师语重心长地说:我告诉你,我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你铺路。靠古玩能挣钱,但不稳定。你有份稳定的工作,才能建立家庭,让儿女接受好教育。你这辈子是不会有大出息了,只有靠儿女成才实话实说,为师玩古玩的头几年,也没捡到过漏。只是到了这几年才豁然开朗,一看一个准,这就叫水到渠成啊。
  虽然张大路有点不理解这番话,但还是不懂装懂,拼命点头。
  大师箴言
  自此以后,大师开始让张大路去古玩市场练眼力。张大路不敢拿大物件,只拿小玩意儿。他拿给大师去看,大师也会耐心地替他掌眼,告诉他能值多少钱。
  张大路拿到雅古集一报价,果然八九不离十。张大路暗自庆幸,自己在不断进步,总有一天也能成为大师。
  张大路拜师一年整,他双喜临门。第一是他被提拔为车间主任,第二是他的爱情修成正果,成家了。于是,他又迫不及待找到大师,请他指示下一步的行动。
  大师严肃地说:接下来自然是抓紧要孩子。
  一个月后,张大路的媳妇果然有喜了。张大路赶紧给大师发了短信报喜,但大师却没有回复。
  张大路决定亲自去大师家报喜,他想起不久前自己淘了块两千块的玉佩,大师看了,说应该值个一万块。于是,他决定拿到雅古集出手,也好给师父买点礼物。
  到了雅古集,张大路把玉佩往柜台上一放。店主却小心翼翼地说:你怎么还来啊?
  张大路反问道:我为啥不能来?你看看这块玉佩。
  店主一反常态,将玉佩推了回来,说:这东西我先不收,你先回去给林老估估价再说吧。
  张大路莫名其妙地收起玉佩,来到大师家。在门禁系统里,大师低沉地说了声:门开着,进来吧。
  张大路走进大师家,发现大师正在自斟自饮,看来已经喝了不少了。张大路心里一紧,赶紧问说:您怎么了?
  大师冲他招招手:孩子,来陪我喝一杯。你不是一直想成为我这样的大师吗,今天我就把秘诀告诉你。
  张大路听了,赶紧在大师旁边坐了下来。
  大师又干了一杯,然后说:我收到你的短信了,先恭喜你要当爹啦。接下来,你要好好工作,努力上进,培养你的孩子读书。记住,不管多苦多难,一定要让孩子受教育,有个好前程。然后让你儿子当官,当科长,当处长,当局长,就像我儿子一样。
  张大路一惊,他心说:大师果然是大师,还有个当局长的儿子。他急切地讨教:然后呢?
  大师苦笑着说:然后,你就变成大师了。你可以随便到哪个摊上捡一样破烂,告诉别人这是宝贝,然后拿到古玩店去,店主自然会给你个好价钱。有时值十万,有时值二十万,有时还能值一百万。
  张大路像是明白了什么,脱口而出:那些东西都不值钱,对吗?
  大师点点头:没错,那些钱本来就是别人存在店里等我去拿的,我就是拿双一次性筷子去,他们也会说是唐明皇用过的。我儿子知道我喜欢古玩,就把这当成了他收钱的渠道。昨天他被双规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干。他说,古玩这东西本身就没有标准,全看买卖双方的心情和喜好。再说,就算是赝品,买的人自己承认走了眼,买错了,卖的人也不犯法啊。他说,他都交代好了,只要我咬紧牙关,说是捡漏来的,绝对不会有问题。你说我,傻不傻?还一直以为自己真是什么大师呢!
  听到这里,张大路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大师,只好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大师又喝了口酒,说他已经打电话自首了。然后,他会把这套房子卖了,筹点钱,让儿子少判几年。
  张大路想了想,又问了一句:那我以后
  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古玩是个好东西,可水太深,骗子太多,不是谁都能玩的。你现在工作不错,好好干吧,那才是正路。你要不信邪,就按照我的路重走一遍;你要信我,不管将来你孩子干啥,让他记住走正路,别总想捡漏,漏是什么,就是坑啊。
  张大路犹如黄粱梦醒,大师当了傻子,自己也跟着当了傻子,可他发现自己一点都不恨大师,反而还很感激他。
  这时,楼下传来了警笛声。
  大师起身,对张大路说:我这一自首,要牵出古玩市场里的一大串王八来。没有他们,我儿子也不敢收钱,把工程包给草台班子,也就不会砸死人。你说是不是?
  张大路眼含热泪,恭恭敬敬地说:是!我再求大师一件事,您给我的孩子起个名字吧,您是师公啊。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3):

  如果个子很高,可以去打篮球成为姚明;如果跑得很快,可以去练跨栏成为刘翔;如果瘦骨嶙峋,可以去代言减肥产品;如果很胖,可以去为饲料添加剂做广告……如果这些都不行,那么只要看起来没病没痛的,可以考虑去当“养生大师”。

  首先,你可以为自己寻找一个足以唬住“粉丝”的“出身”。如果祖上有人做过太医、御医、民间游医之类,那么你自然就是“名门之后”。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不妨找找哪个古代名医跟自己同姓,自称是他的多少代传人——完全不用担心别人信不信,信的人自然会信,不信的有能力揭穿你的人也不会太多,而且他们往往也没兴趣跟你较劲。

  打造好了“出身”,下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养生理论”了,建立的秘诀就是“大堆常识加故弄玄虚”。首先找出公众广为接受的观念,比如要健康就要多吃蔬菜、少吃油腻、节制饮食、生活规律等等,然后在“古代典籍”中找一些古文来佐证,再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相生相克”之类的理论来牵强附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民族自豪感”,为赢得“相信”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以后捅了篓子,“粉丝”们也会说“瑕不掩瑜,多数还是有道理的”。

  这当然远远不够,“大师”必须要有“雷人的理论”。比如“不能吃辣椒,吃了会致癌”、“不能喝牛奶,因为那是牛喝的”、“不能穿裙子,会气血不畅”、“不能吹空调,会肾虚”……只要你敢说,就会有人相信——很多人对于“危害”都是习惯于“宁可信其有”的。愿意相信的人遵循了这些“理论”不会有什么损失,而不遵循的人中总是难免有人会生病,而“粉丝”们就会说:“大师说过了,你这病是什么什么导致的。”

  作为“大师”,不能“光破不立”,还必须提供一些“养生秘方”。这个其实很简单,随便找一两种大家平常都吃的东西,把它玄虚化就可以了。比如,五谷豆类都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要特别挑出一种,不管是红豆、黑豆或者绿豆,然后说这个只要怎么怎么吃就可以治病——原料一定要简单,大家都能够消费得起,才会有许多人愿意追随。但是过程一定要复杂,“注意”的地方一定要多,比如多少豆加多少水,什么时候下锅,煮多长时间,最好是用什么容器什么水等等。还有“吃红薯治癌症”、“晚上吃生拌菜治百病”、“按摩某位置治肾虚”、“吃某种红色食物补血”等等。如果你碰巧学过中学生物,还可以弄一些现代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诸如“抗氧化”、“代谢产物”、“类黄酮”、“降血脂”、“蛋白质变性”、“维生素失活”之类的,更显得博古通今、中西合璧。

  如果这些还不够“雷人”,还可以再弄一些更邪门的,比如“生吃泥鳅去肝火”、“放血疗法治肺癌”之类,不过这些疗法有一定的风险,搞不好出了事故就比较麻烦,比如用芒硝治病的“大师”就进了监狱。所以,这类疗法要慎用,要讲也要在成为“大师”之后再讲——当你成了“大师”后,出了事故也就会有“粉丝”来为你辩护了。比如有人生吃泥鳅得了病不得不进行手术,就有“粉丝”说:“不是生吃泥鳅疗法不好,而是现在的泥鳅不好。”

  完成了上面两步,后续工作就是宣传了。人们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一定要有很拉风很吸引人的口号,比如“不生病的智慧”、“把健康彻底说清楚”、“让你多活几十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之类。如果想不出来,只要到城乡结合部看看电线杆子,就能够获得许多灵感。现代科学还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是许多人会相信“大师”的“神奇”。说得越邪乎,就越有人愿意去尝试。一旦尝试了,心理期望又会转化成“相信自己确实好多了”,于是就会有追随者。

  当“养生大师”的形象初步建立后,就会有更多的媒体来关注。尤其是一些号称“生活智慧秀”的娱乐节目,更会对你推崇有加。一旦进入这样的传播渠道,观众就会把对“正规媒体”的信任放到你的身上,于是你就会成为更大的“大师”。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4):

1936年10月,钱学森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教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有人问:教授,您把这么好的想法都讲出来,就不怕别人超过您?卡门教授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去了。后来,钱学森回忆起那段学习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冯卡门教授的一席话,使我一下子开了窍。加州理工学院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实际上,要做到四不讲,堪比登天。首先,你要全面了解前人、近人都讲了些什么,这需博览群书;其次,要了解外国人都讲了些什么,这要精通多国语言;再次,每天乃至每堂课都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有真知灼见;最后更重要的是总要处于学术研究的领先位置。尽管比登天还难,但这四不讲陈寅恪都做到了。难怪傅斯年如此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007年3月,知名作家梁衡专访多年好友季羡林老先生。他特意请教一个问题: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您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若干人都不知,为何要研究?听了梁衡的疑问,96岁高龄的季老先生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管探究,只问精不精。梁衡在回忆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敢想天下先,敢为天下先,终成大师。大师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但领先思想和意识却永远不会过时。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5):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碰上经济学家、中国银行总长马寅初来厦大。在学校资金紧缺当头,有这么一位财经界红人莅临,厦大校长林文庆忙得不亦乐乎,大摆宴席。林校长邀鲁迅去作陪。鲁迅在邀请单上签了个知字。林校长以为鲁迅会去,但鲁迅没去,说知乃不去可知矣。

1944年3月,吴稚晖80寿辰,各方发起祝福,吴稚晖婉谢,并对人说:自幼丧母,外祖母邹太夫人抚养我,曾告诫我是偷来的人身,故外祖母常呼小名寄舱,不许做生日,一做生日必要堂前点蜡烛,以敬天地,有闲神去报告阎王。难免拘回阴间。

钱钟书先生80高龄时,他所在的单位要给他祝寿。钱先生说:增一岁当然可以贺之,减一岁则应吊之。言下之意,如果年高可喜可贺,年轻则可凭吊了。

对于世俗的大摆宴席,鲁迅厌恶,以冷峻的幽默抗争着;吴稚晖厌恶世俗为做生日而做生日的旧套。便用外祖母遗命来对付,透骨的幽默中融合着真诚;钱钟书一生最厌浮名虚誉,以逃避名流聚会为乐,他拒绝做寿的一番话透出返璞归真的幽默。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6):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

高龄后,她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将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90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7):

  孙时是X市大老板宋蕊芯的收藏顾问,这一天要到宋家鉴定一批古玩,他邀请前辈吴思远过去帮忙。开始时吴思远连声回绝,直到听说有一件珍贵的赏瓶在内才答应了,还主动带了便携式荧光光谱仪前往。吴思远是X市首屈一指的古玩鉴定师,号称一眼准,以前也为宋蕊芯服务过,近几年说是眼睛不太好了,逐渐隐退二线,独居在郊外。
  两个人来到了宋蕊芯的别墅,风韵不俗的宋蕊芯亲自迎出门来。要鉴定的藏品琳琅满目,瓷器、漆器、玉器都有,吴思远和孙时戴上雪白的手套开始了工作,一件件的检测结果很快就给了出来。
  这宋蕊芯不愧是本地通天的风云人物,手中的藏品个个不俗,看得出她是舍得在古玩上花血本的人。鉴定工作很顺利,眼前只剩下一只淡绿色的赏瓶,瓶子造型古朴,纹饰精美,孙时心里不由赞叹,又是一件好宝贝!他凭肉眼就可以断定,这赏瓶出自清代官窑,价值起码七八十万。
  吴思远轻轻拿起赏瓶,到底是老江湖,看到这样的精品依然不动声色。目鉴几分钟后,他的眉头紧皱起来,拿过放大镜反复查看赏瓶底部,陷入了沉思。孙时一愣,难道自己看走了眼,这东西有诈?
  仿佛过了好久,吴思远放下赏瓶,缓缓地说:这是一件高仿新瓷。
  孙时大吃一惊,一旁的宋蕊芯也惊讶地张大了嘴。吴思远指着赏瓶的底部说:你们看,这纹饰的刀法虽然流畅,却欠缺古瓷的圆润,再看这釉面,是不是釉色不正?新瓷都有浮光,这是为了去掉浮光用茶水和碱浸泡产生的效果。
  他说得斩钉截铁,孙时再次捧过瓷器目鉴,却仍然没发现吴思远所谓的问题。宋蕊芯不甘心,让他们再用光谱仪鉴定一下年份,没想到得出的结果跟吴思远的结论基本吻合。宋蕊芯到底是见过世面的,很快恢复了从容,掏出一个装着鉴定费的信封交给他们,二人随即告辞了。
  孙时憋了一肚子问号,一边开车一边忍不住试探着开口:吴老,那个光谱仪,有没有可能出现失误?吴思远笑了:你是怀疑仪器出现失误,还是不相信我的眼力?孙时心里一紧,连说不敢不敢。吴思远慢条斯理地说:其实仪器再精密,毕竟是死的,给出的只是物理分析后的成分列表,而传统的肉眼目鉴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咱们看胎,看釉,看器型,依据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对文物演变规律的掌握,比仪器要科学得多啊!
  孙时初入行时,吴思远给过他不少教诲,尤其是做人方面,总是用清白来督促他,因为干他们这行,发歪财的机会太多了,所以他哪敢过多怀疑前辈呢!可一连几天,那只赏瓶总是在他的眼前出现,甚至做梦都有一个声音在委屈地说:这是真品!真品!
  几天以后,孙时正在自己的古玩店忙碌,一个气宇轩昂的中年人推门进来,从怀抱的包裹里捧出一只淡绿色的瓷瓶放在桌案上。孙时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宋蕊芯那一只!
  中年人说这是自己刚买来的,请孙时给鉴定一下。孙时正中下怀,再次目鉴了很久,依然觉得是真品,他拿出了自己的光谱仪检测,怪事发生了!那仪器显示的一连串化学元素的百分比,跟上一次在宋家显示的有区别!而且显示是真品!
  中年人看孙时皱紧了眉头迟迟不说话,不耐烦起来,孙时斟酌着词句说:现在的造假技术日新月异,很多高仿新瓷足以乱真我建议你去找吴思远老先生再鉴定一次,他可是咱们本地瓷器鉴定第一人。
  孙时算是把这个球又踢回给了吴思远,虽然赏瓶几天内易主的内幕没法探知,可毕竟吴思远是声名显赫的顶级专家,孙时还是不敢太相信自己的眼力。
  中年人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抱起了赏瓶起身就走,当然没忘了扔下五百块劳务费。
  孙时没有想到,仅仅时隔半个月,他就再次见到了这只赏瓶。某电视台鉴宝栏目组来到X市寻访民间宝藏,好几个国内顶尖的鉴定专家都随队前来。宝贝海选大赛在文化广场举办,孙时也参与了初选专家团队,那个中年人抱着赏瓶也来了,专家们简单看了几眼就宣布进入复赛。
  复赛由电视台进行直播,所有候选宝贝的主人都在台后等着,孙时和吴思远跟北京来的三位专家坐在前台,一同担任鉴宝人。
  孙时一直期待的那个赏瓶终于出现了,主持人先报出了光谱仪检测的结果,然后宣布由吴思远主鉴。
  吴思远捧起赏瓶看了半分钟,开口说:很可惜,这个赏瓶尽管数值跟微量元素数据库吻合,可它是一件高仿品。
  站在一旁的中年男子大吃一惊,神色激动地冲上前挥舞着手臂大叫起来:不对!你撒谎!这绝不是仿品!
  吴思远在桌后站了起来,似乎想跟对方仔细解释,可不知怎么胳膊一扫,把面前的赏瓶带了一下,赏瓶掉在地上,尽管地上铺着地毯,可瓶子还是裂成了两半!
  台上台下的观众大惊失色,那个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也黄了脸,他们做过几百期节目,像这样的乌龙还是第一次出现!
  中年男子也惊呆了,一把抓住吴思远的胳膊,浑身都在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主持人怕他会有过激的举动,刚想上前阻拦,可他已经恨恨地放开手,跳下台走了,连地上裂开的赏瓶都没拿!
  吴思远缓缓捡起地上的瓶子,满脸歉意地冲着台下鞠了一躬:对不起,老了,不中用啦!大家不用担心,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都会按价赔偿人家的。
  说完,他抱着那个裂成两半的瓶子走下台,慢慢离开了。孙时看着他那孤独的背影,想起他跟儿子不和的传闻,暗道莫非他是心头过于悲伤,才举止失当吗?心里不由十分难受。
  这件事对吴思远一生的清白名声损害不小,虽然没人知道他到底赔了多少钱,可收藏界对此众说纷纭,大致的说法是他其实是鉴定错了,为了挽回颜面不惜赔偿巨款打破瓶子。只有孙时一直认为这里另有隐情。
  半个月以后,一条大新闻搅乱了X市的宁静,市长张铁一被一个偏远郊县的官员实名举报,揭发他卖官收受巨额贿赂的犯罪行为,经过纪委调查完全属实。拔了萝卜带出泥,张铁一手下一大批官商卷入此案,其中一个正是宋蕊芯。原来宋蕊芯是张铁一多年的情妇,她那些昂贵的藏品也都是替情夫保管的贿赂。据知情者说,举报张铁一的原本是市里一个实权部门的处长,无故被下放到穷乡僻壤,因此愤而举报,结果挖出了一大堆蛀虫。
  孙时也知道了这件事,虽然间接为这一对贪污犯做过文物顾问,可毕竟不涉具体案情,所以也没什么麻烦,不过他还是打定主意,以后要跟吴思远学,可不能再稀里糊涂助纣为虐了。
  X市官场大地震那些天,听说吴思远去了省城给大人物做文物顾问,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邀孙时来家做客。
  孙时走进吴家所在的小区,迎面走过来一个气度不凡的中年人,错过身了孙时才想起来,这不是赏瓶的主人吗?几个月不见,他更加意气风发了。
  来到吴家,两人寒暄了几句,孙时的眼睛就定在了博古架上,那只赏瓶就摆在那儿,显然已经被修复完好,外表几乎看不出裂痕,可它就算是真品,也已经不值钱了。吸引住孙时目光的还有一幅大照片,那是年轻的吴思远夫妇和一个男孩的全家福,照片背景正是这个紫檀木的博古架,最醒目的位置,就放着这只赏瓶。
  吴思远淡淡地说:你的眼力没错,这瓶子是真品。
  谜底就要揭开,孙时反而沉住了气。两人落座,吴思远缓缓地说:我当时鉴定这瓶子是高仿品,是因为我知道,送瓶子给他们的人,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处长,想拿这个赏瓶换一个副局长!我鉴定成高仿后,张铁一什么也没说就把瓶子退给了他,随即就把他发配到偏远郊县去当闲职,直接导致了这个贪腐集团的罪行暴露!
  孙时心里豁然一亮:那,那个处长是
  吴思远沉重地点头:对,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儿子!瓶子是我夫人的陪嫁。我知道他要拿去买官,坚决不肯,他为此扬言跟我断绝父子关系,还抢走了瓶子,说这是母亲传给他的,他有权支配!
  原来,吴思远早就察知宋蕊芯的幕后是市长,所以才找个借口拒绝给他们做顾问。可儿子根本听不进去他的警告,一意孤行,他怕儿子前途不保事小,只怕还有牢狱之灾,所以才拼着毁掉家传宝贝也要阻止他买官成功。至于那个出现失误的光谱仪,不过是他提前修改了控制软件。儿子不知道他在其中做了手脚,参加鉴宝上电视的意图也是为了跟主子叫屈,可瓶子被摔碎,升官发财终成空,他看回天无力才愤而举报。
  原来如此!孙时对着吴思远竖起了大拇指:您不愧是一眼准,真有眼力!可您这么注重清白,为什么又去省城给大人物当顾问呢?
  吴思远苦涩地一笑:这小子举报有功,终于当上局长了,还是破格提拔!他这么权欲熏心,我怕早晚还是会惹祸上身!我违心结交上层,就是怕这小子一旦出事儿我一生自诩清白,可还是过不去这道父子情的坎儿啊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哽住了,一行老泪涌出了眼眶。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8):

  毛巾厂破产后,职工医院年过五旬的中医郑三针,在小城开了一家小小的针灸诊所。
  郑三针是中医世家,从小便继承父辈衣钵,还练成了一手百发百中的飞针。一次,郑三针给厂长治疗腰疼,竟在三尺外飞针,认穴之准,用力之妙,让围观的职工叹为观止。拔出三针后,厂长眉开眼笑,说完全不痛了。从此,职工们都叫他郑三针。
  这天下午,诊所门庭冷落。忽然,不远处一个七旬老人踉跄走来,扑通一声摔倒在地。郑三针赶紧走到老人面前,望了望他的神色形态,然后把他抱进针灸所,放到了诊床上。
  郑三针一摸老人的脉搏,眉头皱了起来,老人脉搏正常,应该无病,但又确实昏倒了,怪事!郑三针一边想,一边取来三根银针。取内关、水沟、合谷三穴,闪电一般刺入,片刻后一一拔出。
  郑三针拔出三根银针,老人哎呀一声,醒了过来,也不说谢谢,瞪着郑三针说:你针灸技艺不错。可我是流浪汉,没钱。
  郑三针笑道:老人家,晚辈分文不取。流浪老人想了想,又说:我身体不适,想休养一段时间,就在你这里吃住怎样?
  郑三针愣了一下,微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您安心在我这里调养一段时间吧。
  流浪老人也不客气,在郑三针儿子住过的房间住了下来,一天到晚也没一句话,郑三针也不多问。
  过了几天,一个叫费辉的年轻人来求医,说腰疼多年,只能佝偻着走路。郑三针说:我这针灸,治你这腰病得一年左右。你如果去大医院手术,一个月就行。年轻人说:大医院要七万手术费,我父母都是农民,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郑三针听了,叹息一声,半晌无语。
  这时,坐在门边的流浪老人忽然开口说:去绝骨、照海二穴。取关元,深三寸一分。明日以穿心莲浸针三个时辰,依旧取关元,深三寸二分。照此,日增一分,十天见效。说完,晃晃悠悠地出门散步去了。
  郑三针听得一惊,这流浪老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莫非他就是父亲几次提起的江湖奇人,一针大师?
  听说,一针大师医术出神入化,无论患者病情多么严重,每天只行针一次,多则月余,少则几日,病人就会痊愈如初。只是这一针大师放浪形骸,不曾靠此绝技安身立命。想到这里,郑三针一阵激动,马上按流浪老人所说行针。
  行针完后,郑三针送费辉到门口,说:针灸二十天为一阶段,每日一针。二十天后如果无效,分文不取。费辉听后,连连道谢。
  天刚刚擦黑,流浪老人回到针灸诊所。郑三针上前便拜,说:一针大师,请受徒弟三拜
  流浪老人打断他,说:那后生,你收费多少?
  郑三针说:我告诉他,二十天见效,否则分文不取。
  流浪老人满意地微微一笑:不愧是圣针郑的传人,德艺不在其父之下,我收你这个徒弟。不过,你须牢记,我一针大师之技,在于济世助贫,日后你若用我技医人,不可乱收钱财。医愈一人,收一箪食,一瓢饮即可。非有德之人,不可授我一针之技。
  果然是流浪天涯的一针大师!郑三针叹道:想不到今日能得一针大师亲授技艺,我一定不负恩师厚望!说罢,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一针大师扶起郑三针,把一针绝技及配药浸泡之法完整地传授给了他。之后,一针大师哈哈大笑,说:一针圣技得以传世,老头心愿已了,云游去了。说完,转身消失在夜幕中。
  郑三针用一针大师传授的针法,半年便将费辉的腰病医好了。费辉感激之余,说想投在郑三针门下,学习针灸,以便日后奉养恩师。郑三针想,儿子在外企高就,又不爱传统针灸,难得费辉对针灸情有独钟,不如收下这费辉,让他把郑家针灸和一针大师的绝技传承下去。于是收费辉为徒。
  此后,郑三针常用一针大师针灸之法治疗一些疑难病人。久而久之,郑三针被小城人称为郑一针了。费辉跟在郑一针身边,得其言传身教,针灸技艺进步很快,不到三年就能独自治疗许多疑难杂症了。郑一针只教了他自己的祖传针灸之术,而一针大师的绝艺,并不曾传授一二。
  转眼,郑一针到了花甲之年,便将他的针灸诊所交托给了费辉,自己只是时常到诊所看看。
  那天,郑一针发现费辉把一个患者的收费每天加了十元。费辉解释说,现在物价涨太快,不加点钱不合算。郑一针看着他没有说话。费辉又说:我想找媳妇,在城里买房郑一针抬头望着费辉,良久,默默离开了。
  郑一针决定不向费辉传授一针大师的技法。一针绝技是慈善仁德之技,不是谋财之方!他把一针秘诀写到一张纸上,放进一个铁盒密封好,带到城郊荒野处埋下了。
  郑一针从此不再去费辉诊所。
  一次,郑一针与老伴在家搞卫生,移动书柜时用力过猛闪到了腰,一下子引发了腰上旧疾,动弹不得,只能卧床休息。郑一针也不能自己给自己的背部扎针,只得叫老伴喊徒弟费辉,把自己送去医院治疗。
  费辉听师母说了情况,提着消毒箱来到郑一针家。行了弟子之礼后,一边询问,一边用手触摸疼点。郑一针一边呻吟,一边摇头说:我没有把全部技艺传授给你,凭你的针法,治不了我的腰病。还是送我去医院吧。
  费辉微微一笑:师父,我试一下。话音刚落,银针已没入关元大穴,针入手起,一针到位。郑一针身如闪电击中,剧烈颤动,双目如电,满脸涌出豆大汗珠。
  郑一针老伴吓得尖叫起来。
  少顷,费辉迅速抽回银针,郑一针不再呻吟,随即坐起来。片刻间,郑一针神情大变,呆若木鸡,望着费辉。费辉跪下,说:请恩师原谅,我用的是一针绝技。
  郑一针逼视着费辉,问:你在何处学得?
  费辉惭愧不已,说:当年师爷传授您一针绝艺,我听得清清楚楚。恩师用一针绝技给我治疗,每次浸针、进针,我都铭记在心。您医好我的腰疾,我也会一针技法了。跟恩师学艺这些年,我又暗中苦练一针技法。近年来在患者身上试针,屡见奇效。我是一针神技所救,当然记着师爷和恩师的教诲,凡用一针技法,都不收分文。
  原来如此!当初一针大师不避费辉,传我一针绝技,其实也是暗中传给费辉!徒弟原来也是师弟!郑一针叫了一声费一针师弟,翻身下床,扶起费辉,哈哈大笑起来。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9):

名师出高徒,此话不假。

叶企孙何许人也?著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柴静写过文章,她还是偶然在一次飞行旅途中得知叶氏之伟大的。叶是大师的大师。他是前清时清华学堂第一期的高材生,13岁即考入清华。因其父是举人,家学渊源深。后赴美入芝加哥、哈佛等大学,是物理学博士,他在美国的老师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布里奇曼。

中国出过不少的大师。如华罗庚,是被熊庆来这位大师的大师发现的,早先华罗庚也没有什么响当当的学历。沈从文、梁漱溟等均受当时的高人引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师可贵,大师的大师更是独具慧眼。

如今许多人慨叹中国出不了大师,其原因之一是人们常看官衔、文凭而忽略真才实学。大师的大师们,一是学问高深;二是品德高尚;三是胸怀宽阔、意志高远。他们不一定是高官,而是真正的高人。问题是要让这些不是高官而确实是高人的人,能有足够的话语权、推荐权和培养权,这可能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千万要防止内耗、嫉妒、排斥、堵截。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0):


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

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阑珊。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1):

1924年,就在滑稽大师马可尼让整个那不勒斯城的人笑掉大牙的时候,让·肯特心理诊所来了一位病人。

病人对他说:“大夫,我忧伤极了。多年来,我不愿见任何人,吃饭也没胃口,每晚入睡都靠镇静药。我怀疑我患了自闭症或其他什么心理疾病,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些指导。”

让·肯特大夫听完来访者的叙述后,说:“自从马可尼来此地演出,我这儿已经三天没有病人光顾了。我想,他们肯定是被马可尼逗得忘了病痛。现在马可尼还没有走,我建议您去看看他的演出,也许他会让您快乐起来。”

来访者脸上掠过一丝无奈,他望着让·肯特说:“大夫,我就是马可尼。”

马可尼是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最负盛名的喜剧表演大师,让·肯特是意大利著名的心理医生。据说,这次会面对两人的触动都很大,此后,让·肯特关闭了诊所去了法国,马可尼回国后淡出舞台。

1957年,意大利的一个康复旅行团在医生的带领下去奥地利旅行,在参观维也纳郊外的一座私人城堡时,主人亲自出来接待。他虽已84岁高龄,但健康矍铄、风趣幽默。

他说:“人是最笨的动物。各位客人来到这儿,如果打算向我学习,那就错了。你们应该向我家里的其他成员巴迪、赖斯、莫莉学习。

“我的狗巴迪不管遭受到多么惨痛的欺凌和虐待,都会很快把痛苦抛到脑后,热烈地享受能找到的每一根骨头。

“我的猫赖斯从不为任何事发愁。它如果感到焦虑不安或是情绪紧张,就会去睡一觉,让焦虑和紧张消失。

“我的鸟儿莫莉最懂得忙里偷闲,享受生命。即使树丛里有吃不完的东西,它也会经常停下来,站在枝头唱一会儿歌。

“各位朋友,你们真的不虚此行。不过我要警告那个带队的老家伙,不要再劝他的病人去看马可尼的演出。”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2):

1、女神:一直以来你对我的好我都好感动,明天就要跟高富帅订婚了,今晚我愿意报答你似乎你也准备好了呢。

屌丝:准备啥?
女神指了指他衬衣口袋:你这衬衣好透明,我都看见了。
屌丝拿出来,一脸不舍:这袋方便面调料包是我晚上冲汤喝的,给你吧。

2、男:亲爱的你别生气,我学SB说话给你听。
女:那快说吧!
男:那快说吧!

3、女友跟我说:我心中的完美男友就是能时时刻刻关注我,能第一时间知道我心情不好,然后安慰我。。
听到这,我立给了她一耳光,说:宝贝,是不是被人打了呀,很痛吗,不要难过了,有我在呢!

4、女深情的道:我爱你,现在爱你,以后一样爱你,但是,爱你不一定非得在一起!
男愤怒的回:我上你,现在上你,以后一样上你,但是,上你不一定非得娶你!

5、有个人说我可丑,我特别心疼他,年纪轻轻眼睛就瞎了!
回家后我问风扇我丑么?
风扇摇了一上午头,顿时感觉心里舒服多了!
边上的二货男友来了句:别听风扇的,那都是吹的。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3):

1、青年问大师:大师,我都三十了还没找到女朋友,你能告诉我什么原因吗?

大师没说话,拿出一节藕咬了一口。
青年:噢,我明白了,你是让我多长点心眼吧!
大师:心眼你妹啊,来,跟我念,吃藕丑!

2、我说:大师为什么我哥们都结婚了,而我还单身?
大师:转身看了我一眼,不经意露出了微笑。
我说:连大师也笑话我吗?
大师:不,只是施主长得真是搞笑。
我。。。

3、大师,我最近喜欢上了一个女神,但我只是个屌丝,你说我跟她有可能吗
大师闭目不言,伸出一根手指。。。
大师,你是说要我不要在意别人的态度,一心一意用心做自己就可以了吗!!
大师:求姻缘100。。。

4、青年:大师,我不明白你们出家人为什么总是说:阿弥陀佛,到底是啥意思?
大师:我总不能跟你们凡人一样整天:我艹,我考,尼玛!我们总得有个属于自己的口头语吧?
青年。。。

5、屌丝伸出手掌:大师,你给我看看手相吧!
大师:你还是单身吧。
屌丝:大师,您真活菩萨。
大师:我只是熟悉你手上的味道!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4):

  城东有条古玩街,双休日时,一大早来这里淘宝的人就络绎不绝。有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瘦瘦的老头儿,人们都叫他杨老。
  杨老前些年在这条街上,花了一千块钱,收了一枚宋钦宗时的靖康通宝。当时很多人都说杨老收的这枚古币,不值那么多的钱,可是后来谁也没想到,经专家鉴定,这枚古币竟然是枚孤币,价值连城。专家说,刻有靖康通宝的古币,是宋钦宗时的钱币,存世量极少,这是目前为止全国古币市场上发现的仅有的一枚。由此,一时间杨老在这条街上名声大震。街上谁要是有看不准的玩意儿,都会请杨老过目,帮忙把把关,当然,那些卖假玩意儿的人,会远远地躲着杨老,小顺子就是其中一个。
  小顺子是这古玩街上出了名的混混兒,倒弄一些假玩意儿糊弄人,已经有些年头了。这天又是星期六,杨老一大早就来到古玩街,看见小顺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和一个中年人谈着什么。
  哟,顺子又有啥宝贝要出手啊?杨老问道。
  没,没没什么。小顺子一见是杨老,忙磕磕巴巴地说。
  杨老拿过小顺子手里的折扇,啪地一抖,打开扇面,看到上面写着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几个字,字的空隙间涂有几处深褐色的斑渍。
  古色古香哦。杨老说。
  小玩意儿,一把前清时的紫檀文人折扇。小顺子说着,要取回扇子。
  哦,清朝的玩意儿?不对吧,你看这酱油涂得也太古了,颜色快成唐代的了。杨老指着扇面上那几处斑渍说。
  小顺子听后,干笑了笑。
  不过,这扇骨倒是紫檀木的,可它是非洲进口的科檀哪,还有这穿钉
  不等杨老说完,小顺子一把夺过扇子,说,就您眼尖啊?说完灰溜溜地走了。
  杨老瞅瞅中年人,说,这位师傅,玩古玩可要留心哪,不然得交学费。中年人连连道谢不已。
  一日,有人携一幅石涛的《剩山残水》水墨画来到杨老家里,请杨老过目。杨老一看,此画景物奇秀,用笔方折居多,皴法纠结,景色苍浑,确有石涛的气韵和画风,连连赞叹不已:好画,好画。
  那人见状,试探着问:杨老,您看怎么样,是不是很喜欢?
  嗯,可不知道你要什么价啊。杨老爱不释手地说。
  十万,怎么样,能成交吗?来人说。
  当时,偏巧有一个画家也在杨老家里,那个画家看看那幅石涛的画,摇摇头,咂咂嘴,给杨老丢了一个眼色,示意杨老作罢。然而,杨老却说,好,十万不贵,我收下了。
  那人走后,画家朋友对杨老说,这幅画的画风确实颇像石涛的作品,但是您没发现?画的纸质可不是那个年代的啊,这分明是一个仿品。杨老听后,笑而不答。
  一时间,杨老花十万元钱买了一幅假画的消息不胫而走。没多久,有个大学的美术老师来找杨老,要出五十万买这幅假画,杨老一摇脑袋,很干脆地说,不卖。
  画家朋友闻讯后,问杨老,五十万买你那个假画,你还不卖?
  杨老笑笑问,那是假画吗?不,是真画。画家说,明明是赝品,怎么会是真画?
  杨老对画家朋友说,模仿石涛的画,能模仿到如此以假乱真的地步,在全国只有一个人,这个人该是谁呀?
  是谁啊画家朋友一脸狐疑,突然一拍脑门儿,说,张大千。
  对呀,怎么样,我花十万元买了张大千的画,不值吗?
  画家朋友听后竖起了大拇指。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5):

  耿老太太活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临终时儿孙绕床,可她却仍然没有合上双眼,为啥?因为耿老太太知道,自己这一死就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大难题。

  耿老太太一生坎坷,她二十岁上嫁给了李军,生了老大、老二两个儿子,谁知老天不作美,文革中李军病死了,为生活所迫,耿老太太又改嫁给了耿峰,五个月后就生下了小红。耿峰是个真男人,对待小红如同亲生,老大和老二的生活费他也包了,感激得耿老太太直落眼泪。以后她又为耿峰生了老四、老五两个儿子,这两窝孩子虽不是一个姓,可好得如同亲兄弟一般。两年前,耿峰因病去世了,临走时含泪拉着耿老太太的手说:我先一步到阴间地府,你死后可千万要来呀!
  
  耿老太太明白耿峰的潜台词,他是怕耿老太太死后去找李军,让他做个孤独鬼,可耿老太太心里也苦呀,她和李军是结发夫妻,死后若随了耿峰,那李军不是更加孤独?耿老太太无从选择,只能把难题留给了孩子们。

  山雨欲来风满楼,两窝孩子在母亲的灵堂内就吵了起来:老大和老二主张母亲必须和李军葬在一起,老四和老五坚决反对,他们说,母亲嫁给耿家后,就和李军没了关系,母亲不和耿峰埋在一起,天理难容。

  哥儿几个针尖对麦芒,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就想起了远在美国的小红,马上给她打电话,问她何时回来,站在谁一边。小红听了兄弟们的话,在电话那头什么也不说,只是哭,哭得死去活来最后她告诉兄弟们,老板太苛刻了,居然不给她假,如果自行回来,就会马上失业,她无法回国参加母亲的葬礼了,只能拜托几位兄弟,至于母亲葬在谁家,她全听兄弟的,自己没什么意见。

  既然小红不能回来,更不肯投票,这哥儿四个就更脸红脖子粗了,话越说越僵,大有一拼到底的架势。正在这时,门铃响了,进来了一个中年男人。哥儿几个一看,谁都不认识他,老大忙问:你找谁呀?来人一脸肃穆,说了声:请节哀,我是专门来为你们母亲办丧事的大师。

  大师,什么大师?你是从哪儿蹦出来的?母亲去世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面对一家人的责问,大师微微一笑,说:我是个葬礼师,能通鬼神之道。令堂去世后托梦给我,怕你们哥儿几个为了葬礼而闹意见,就让我来帮助办理她的丧事,你们家的事,我全知道。

  此言一出,哥儿几个全不信:母亲要托梦也该托给自己儿子呀,哪会去找这么个外人。老四性子急,就往外推那中年男人:现在大师多如牛毛,八成是骗子,我们哥儿几个不傻,你还是到别人家去行骗吧。

  大师不肯走,看着老四说:你在家排行是老四吧,但要是光从耿家来论,你还是老大。你女儿在天津上大学,你妻子有糖尿病,我说的对吗?听大师这么一说,老四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说的全对呀,这是怎么一回事?

  老二有点迷信,怕大师真有来头,就忙问:你要真是个大师,知道我的情况吗?大师看看老二,说:你开的大酒楼月收入十多万,可多一半被你的情人阿丽要走了,你不怕媳妇却怕阿丽,因为她在外面偷偷给你生了个儿子。大师的话一出口,老二差点没背过气去,他怎么连自己的私事儿也知道呀?太神奇了!

  老五觉得新鲜,就问:那你知道我妈活着时最爱吃什么?大师说:你是老五吧,你妈妈最爱吃的是茶叶蛋,可你的钱包不争气,又想尽孝心,所以就总是自己做茶叶蛋给你妈吃。大师说完这些,哥儿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晕菜了。

  这大师太神了,神得让人心里发毛,老大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师肯定是冲钱来的,家里这么乱,可别让外人钻了空子,想到此,老大就问大师:你给我们办丧事要多少钱?钱多了我们可出不起。

  大师伸出大小拇指,比画着说:我不多要,六百元就成。哥儿几个互相看看,价格还算公道,老大便做主点头答应了,他接着问大师:你既是大师,知道我们为什么争吵吗?

  大师说:令堂说了,你们哥儿几个一不贪钱,二不抢房产,都是为了各自的父亲。为了不让你们闹意见,令堂说了,决定让你们抓阄,放上两个骨灰盒,一个放她的骨灰,一个放别的女人的骨灰,看谁运气好了。
  
  哪找别人的骨灰去?大师告诉他们,现在社会上不缺无主的遗体,只要和火葬场的人搞好关系,找个女人的骨灰不难,这样办,可以让没有与母亲合葬的父亲在阴间也不孤单。

  这个方法虽不是万全之策,可对于双方来说也算是公平了,于是大家就同意了。大师又说,为了公平起见,装骨灰时哥儿几个谁也不能去,要由他和火葬场的人来装,装完了拿出来,由哥儿几个选择。大师说得头头是道,哥儿几个也无话可说,事情就这么定了。大师把自己的名片留下一张,说火化那天他再来,就走了。

  夜里,大师接到了老四的电话,老四说,只要大师肯帮忙,把哪个盒里是母亲的骨灰告诉他,他愿意给大师一千元钱作为好处费。大师想了想,就说:念你一片孝心,我就答应了,可你不能和别人说呀,否则就毁了我的名声。

  火化的那天早晨,大师还没走到耿家门口呢,老四就在那里等着了,他将一千元钱交给了大师。大师告诉他,等到取骨灰时,自己让火葬场的人抱着耿老太太的骨灰盒出来,自己抱着的那个是假的。老四千恩万谢,恨不能给大师磕头了。

  一行人来到火葬场,乘人不注意,老大又凑到大师身边,往大师兜里放进了一千元钱,然后冲他一眨眼睛,大师明白,也笑了笑,没有说话。火化很顺利,装骨灰时,大师和火葬场的一个工作人员进去了,让哥儿几个在外面等着,工夫不大,大师在前,工作人员在后,一人抱着一个骨灰盒出来了,将它们放在了桌子上。大师摸了摸自己抱出来的骨灰盒,深深地看了老大一眼,说:一切全办好了,现在开始抓阄了,你们谁先来?

  哥儿几个都想先来,工作人员说:按规矩先由老大来。此话一出,老大和老二走上前来,他们左看看右看看,最后老大抱起了大师拿出来的那个骨灰盒。他们挑的时候,老四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心想要是他们挑到了真的,自己就是拚命,也要把母亲的骨灰抢回来,可一看他们挑的是假的,他心里那个乐呀,但脸上还是装做不高兴的样子,抱起了另一个骨灰盒。

  埋葬了母亲,老大和老四都给国外的小红打电话,告诉她葬礼办完了,他们没有打架,是母亲派来个大师帮忙,向着自己的父亲,所以一切挺顺利,让她安心在国外工作。

  小红放下电话,已是泪流满面,她打开电脑,登陆了一个网页。小红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不能经常回国,就在这里建了一个网上公墓,来祭奠自己的生父和养父。她把公墓搞得很别致,一家人的生活照片全贴上了不说,更把家里几年来发生的一切全写在了这里,让她的两位父亲共享家里的快乐和忧愁。现在母亲的葬礼顺利办完了,她伤心地写道:妈妈,今天你已到了天国,也就会来这里和爸爸在一起了。听大哥说,有个大师是你让去的,妈妈你可真伟大,大师办得很好,兄弟们没打架。妈妈,你就在这里安家吧,我保证把家里发生的事都告诉你。妈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了,我的左腿在半年前就被压折了,现在还不能坐飞机,所以我才没能来参加你的葬礼,妈妈,你可要原谅女儿呀,我是怕你伤心,才一直没敢告诉你的。

  小红写到这里再也写不下去了,看着自己失去的左腿,失声痛哭起来,当她哭够了,抬起头来一看,有人竟在网上给她留言了:尊敬的女士你好,我就是那个大师,你母亲的葬礼办得很好,你就放心吧,我在这里请你原谅,我偷看了你在网上的亲情描述,利用这些我冒充了大师,我也是为了生存,真的对不起了。我把你母亲的骨灰偷偷地一分为二了,给了你的兄弟们一人一半,他们却都以为自己拿到的才是母亲的骨灰,为此分别多给了我一千元钱,这些钱我拿着有点不踏实,但又不能退给他们。要不你给我个账号吧,我把这些钱寄给你。急盼你的回复。

  看完这些,小红乐了,原来大师这么好当呀,但她不恨大师,不但不恨,她还要感谢他,是他帮助了他们一家,让一家人没有因为办丧事而生分了,这就足够了。小红把大师的留言删除了,并在网页设置上加了密码,这下谁也别想再进来了,她要单独和父母倾诉感情,不想被人打搅。她又写道:亲爱的妈妈,我要告诉你(故事会在线阅读)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6):

  这次去北京,周志杰可算大开眼界老同学张成玉带他去见了当今书法界的几位名人。张成玉一脚踏在官场,一脚踏在书法界,是个响当当的物,在他的授意下,周志杰没费力气就得了三幅墨宝。这可是动辄上万元的宝贝,周志杰亲眼见到有收藏家慕名而来,一掷千金,为的就是淘得几张这种皱巴巴的、薄薄的宣纸。
  因为是书法家的即兴之作,作品没有装裱,不过也好,周志杰的家离北京还有好大一段距离,没有装裱的宣纸反倒更容易保存,更便于携带。
  周志杰把三幅书法作品带回家,如获至宝,常常展开来细细揣摩。书法家的作品就是不一样,龙飞凤舞的,据说那叫草书。要不是书法家落笔之后当面诵读过,他根本就不知道家写的是什么,又是草书又是繁体的,艺术这东西可不是谁都能欣赏得了的。
  这不是正宗的白纸黑字吗?它咋就这么值钱呢?周志杰是个门外汉,搞不懂书法的意义和精髓,不过从那时开始,他爱上了书法。买了纸笔和字帖,他就开始闭门演练。临帖时才知道,这书法还真是博大精深,绝非易事,单是那一支毛笔吧,它水淋淋、软绵绵,却执拗得很,一点也不听使唤,以至于每次提起笔来手都会抖个不停。这样闭门造车练了差不多一年,仍然不得要领,他有些急了,觉得应该找切磋一下才好,经过仔细打听,发现他所在的小城原来也藏着好些书法爱好者,不久前,还成立了书法沙龙。
  那晚,周志杰欣赏过名家墨宝之后,兴之所致也操练了一番,其中有两三幅作品自我感觉还不错,他准备带上这几幅字去沙龙,新认识的书法朋友有约,要带上个作品相互评论,共同进步。
  因为玩味得很投入,他睡得很晚,早上起来,老婆把书房整理得井井有条,他收拾了一下,带上自己的作品便出了门,沙龙活动就要开始了。
  把自己的作品交出去,然后品评别的作品,这是活动的第一项,因为时间有限,大家立刻投入到活动之中。
  周志杰随手翻了一些的作品,打眼一看也是挺漂亮的白纸黑字,可是真要说出哪里有问题,以周志杰这半桶水的水平,还真是难为他了。可自己是第一次参加沙龙,不能在大家面前丢脸啊!想到这儿,周志杰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他装作内行的样子,带着批判的眼光仔仔细细看了其他的作品,然后拼命在脑子里搜刮一些平常看的书法教材上的点评词句,比如:欣赏书法就像欣赏美女,首先体型要匀称,字的结构啊,比例啊,都要给以美感才行,笔画粗细不均,间架结构松散这可是书法作品的硬伤。他稍做整理,在发表意见阶段就照搬书本,慷慨陈词,之后又大谈北京书法家作品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并承诺一有机会一定要带个别好友到自家来欣赏大家的墨宝,然后话锋一转,抖出了小城书法爱好者存在的各种问题。
  有共同爱好就是不一样,大家不说虚话不说套话,直接点名说出某人的问题之所在。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认真记录以期改正,搞这种活动,就是为了使大家不断进步么。
  同样的,周志杰也得到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有位老兄不客气地说,书法不是画符,还要完成文字所承载的传播信息的任务,因此练书法的人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经写字。其他人则说他的布局不合理,运笔滞涩生硬不一而足,周志杰记下了大半篇,除了说他没有正经写字这话让他感到莫名其妙之外,其他问题他都能接受:刚刚入门,他也知道自己作品缺点多多。
  已经过去了大半天,大家仍然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活动结束前,大家又拿回自己的作品仔细玩味,一边看笔记本上朋友们提出的修改意见,一边看自己写的字,一个个默默颔首心悦诚服,不错,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回去一定要继续苦练,克服缺点发扬长处。
  周志杰最后才找回自己的作品,他慢条斯理地把作品展开,准备对症下药,好好改改自己作品中存在的毛病。
  可是,他忽然愣住了。
  回到他手里的那两幅作品,正是被他视若珍宝的大师的墨宝。
  原来他走得匆匆,加上老婆又整理了他的书房,他竟然拿错了,误把大师的墨宝当成了自己的作品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7):

  一宗连环失窃案轰动全城,揭开重重迷雾后,真相却是

PART.1 连环失窃

  牛大山十几岁起就跟着著名魔术大师马飞学艺,他聪明又勤奋,没几年工夫,魔术手法就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徒弟有出息,师傅自然喜欢,不久,马飞大师便将自己的爱女马燕许配给了牛大山。

  经过多年闯荡,中年的牛大山事业日益风光,他成立起了自己的魔术团,手下收了二十多名弟子。也就在这时,传出了他和小他二十多岁的女弟子王小凤的桃色新闻。
  
  这王小凤,身手敏捷,人也漂亮。桃色新闻是真是假无人知晓,不过牛大山本来就很少回家,这下就更不回去了。

  这天,牛大山的魔术团在一个城市演出,当他带领弟子们在雷鸣般的掌声中频频谢幕时,台下突然响起了一阵阵尖叫声:有的叫手机没了,有的喊钱包丢了,其中更有一位慕名前来看演出的外商,他丢的是一只价值几万元的劳力士手表。

  盗窃案牵连重大,立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盗窃案侦破专家杨标亲自带队,立即对演出现场进行了搜索,但没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然而,就在当晚演出时,又发生了涉及人数更多的失窃案。接二连三出状况,牛大山早没了演出的心情,但为了配合警方破案,只能坚持下去。

  经过几天的调查,终于,有个可疑的小贩落入了警方的视线。这个小贩,每场都提个大篮子贩卖饮料和零食,他会不会是作案嫌疑人?

  在警方的要求下,牛大山决定半价酬宾,再加演一场。这次,警方在观众中安插了多名便衣,连守门的保安,也是警察装扮的。

  演出开始后,那小贩果真提着大篮子来了,十多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可是他只是正常地在卖东西,规规矩矩的,并不见丝毫异常。

  一个便衣故意把自己的手机放在小偷最容易得手的裤袋里,然后叫来小贩买了一瓶可乐,还故意拿出一张百元大钞。那小贩摸出身上的零钱,一五一十地找了钱,没有一点引人怀疑的动作。

  演出结束后,小贩随着散场的人流走了。警察们有些失望,三三两两地聚到一起准备退场,这时,忽然又听到了观众们惊呼失窃的尖叫声。

  这次演出后,警方经过仔细分析,不由得把怀疑目光集中到了魔术团的内部。
PART.2 朱砂涉嫌

  案件的负责人杨标单独找到牛大山,开门见山说:你看到了,这个小偷不同寻常,他老是出现在你的演出现场,你能不能给点解释?

  牛大山沉思了一会儿,不无担心地说:我现在也怀疑是出内鬼了,我手下有个弟子叫朱砂,最近他爹得了尿毒症,急需一大笔钱换肾,他是有作案的动机的。这个朱砂学艺极刻苦,为了练基本功,他不顾危险硬是在滚水里捡硬币,练出了快如闪电的手法。你想,他要是在演出现场偷个钱包、手机什么的,还不是手到擒来。不过,到底是不是他,还得你们去调查。

  杨标一听有戏,忙说:听起来这个朱砂确实值得怀疑,可是你手下的人不是在台上,就是在后台,怎么可能出现在观众席呢?

  牛大山笑了起来:这个你就有所不知了,其实我们的很多节目,都是需要弟子在台下冒充观众配合的。比如,耳朵听字 这个节目,就是由朱砂在台下配合完成的。

  杨标忙问:耳朵听字是什么?

  牛大山解释说:就是挑十名观众,让他们随便在纸条上写一句话,然后将纸条都揉成团,我就要用耳朵听出所有纸上写的内容。

  具体说说看,我保证不外传。 杨标来了兴趣。

  牛大山侃侃而谈:是这样的,其中有一个纸条是朱砂假扮观众写的,内容是我们事先说好的,并且上面有记号,这个纸团要放到最后才听。我会先随便拿起一个观众写的纸团,假装用耳朵去听,然后说出朱砂纸条上的内容。这时,朱砂就会在台下高喊是我写的,完全正确。我便将这个纸团展开,表面上是验证,实际上是看这张纸条所写的内容。然后,我再拿出一个纸团,说出刚才看过的那张纸条的内容,自有观众会来确认,以此类推,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杨标听完后,很佩服地点点头,说:的确如此,神秘的东西被揭穿后,也就很普通了。回头说案子,虽然不能排除对朱砂的怀疑,但我总觉得这事没有那么简单。这样吧,你们接着在这里加演下去,我们会抓紧时间尽早破案的。(故事会在线阅读)

PART.3 牛津投案
  
  两天后的第四场演出异常火爆,人数比上一场至少翻了一番。

  警方有意在朱砂的前后左右安插了好几名便衣,但大家发现,朱砂整场都在全身心地配合演出,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然而,这次又有几名观众丢了东西,甚至连一个便衣的手机也没了,真让杨标他们目瞪口呆。

  这下案子更加复杂了。杨标这个盗窃案侦破专家,觉得自己就像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前几个嫌疑人一一被排除后,杨标认定小偷是冲着牛大山来的。于是,他开始对魔术团的内部进行明查暗访,很快就发现,牛大山和女弟子王小凤关系暧昧,而前不久,牛大山的儿子牛津还来演出现场找过父亲,希望他回心转意,结果被牛大山轰走了。而自从牛津走后,牛大山的演出现场便开始频频发生失窃案。

  于是,杨标亲自带队来到了牛大山的老家,找到了牛津。

  牛津很快就承认全是他干的。他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让父亲失去观众,好回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接着,他爽快地说:你们把我送进监狱吧,至于赃物,我已经全扔进河里了。因为我不需要钱,只是需要一个不抛弃我们母子俩的父亲。

  案子到这儿似乎有了着落,牛津被警察带走了。

  牛大山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看守所。虽说和老婆关系冷淡,但他对这个独生儿子还是有些感情的。一见到消瘦了很多的儿子,牛大山叹了口气说道:哎!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是你这娃娃在暗地里拆你老爹的台。把你老爹整得没市场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孩子,你这样做,会付出代价的呀,何苦呢?

  牛津说:现在说这些已经没用了,只是请你理解儿子的一片苦心,回去看看妈妈吧。她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她现在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听到这话,牛大山大惊失色:你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

  牛津说: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妈妈一直瞒着我们,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化验单。因为是晚期,她便放弃了治疗。只是,她希望最后的这段日子,能够看到我们一家三口团团圆圆地生活几天。

  说完这话,牛津哭了。牛大山的眼角也滚出了泪珠,他说:可惜,就算我现在赶回去,我们一家三口也无法团圆了。这次,是你不能回去了。

  探视时间到了,牛大山临走时,牛津似乎还有不少话想说,但最后只变成了一句话:爸,很多东西不要等到快失去的时候才珍惜,好好对待妈妈吧。

  牛大山无心演出了,他把魔术团交给了弟子,自己则登上了返回家乡的火车。
  
PART.4 挥泪团圆

  牛大山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的妻子马燕,瘦得只剩下一层皮。牛大山又一次落泪了,他抓住妻子的手,说:
  
  燕儿,我回来了!

  马燕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后,猛地睁开了眼睛,可当她认出是牛大山时,又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并迅速抽开了被牛大山握住的手。

  过了好一会儿,马燕眼角挂着浊泪有气无力地说:你还回来做什么?反正我是快要入土的人了,你还是去经营你的魔术团吧!

  燕儿,我不是人,我不应该抛下你们母子俩。

  说到这儿,牛大山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的马燕总是扎着马尾辫,穿一件裙子,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牛大山的身边飞来飞去。很快,他俩相爱了,而且爱得深,爱得专一。结婚后,牛大山经常随团演出,但不管多忙,他总会抽空回家跟马燕团聚。

  现在,马燕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美丽的蝴蝶了。她像一片干枯的黄树叶,哪怕一点轻微的小风,也能将她从枝头刮落。

  牛大山想了很多,马燕似乎也想到了过去,两人就这么相视着,默默无言,连一个老人走进来,他们也没察觉。老人没有惊动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打量着牛大山。

  过了好一阵,马燕说话了: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我也谈不上什么原谅不原谅你,好不容易你回来了,可是儿子被警察带走了,我们一家三口团圆的愿望,怕是只有在阴间才能实现了!说到这儿,马燕又哭了。

  那个老人见马燕哭了,便也摇着头离开了。

  十多天后,在牛大山的精心照顾下,马燕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她要求牛大山推她到公园去透透气。牛大山推来轮椅,扶马燕坐上去,然后向门外走去。可是他们刚一离开,一个小伙子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

  居然是牛津!

  他一见家里没人,便向邻居打听,然后向公园赶去。

  马燕一见到牛津,兴奋得要从轮椅上站起来,牛大山一见儿子,却惊讶得张大嘴巴,心想:难道儿子为了一家三口团圆而越狱了!这可是罪加一等的呀!

  牛大山赶紧小声对牛津说:儿子,你不要一错再错了,难道你要让老爹我内疚一辈子吗?赶快回去吧,妈妈的身体再也禁受不起任何风浪了。

  牛津声音沉重地说:爸爸,我不是自己跑出来的,是被他们释放的,因为,真正的盗窃嫌疑人自首了。

  牛大山大惊失色地问:什么,不是你?那你当初为啥要背黑锅?

  一旁的马燕叹了口气,缓缓地说:那是因为,他想保住他的外公,也就是我那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你早就不放在眼里的师傅马飞。

   一听此语,牛大山惊讶得目瞪口呆。

  马燕继续说道:我们也是在警察来家里调查的时候,才感觉到的。因为老爹前些日子连招呼都不打,就出了远门,后来才知道,他那是忍无可忍拆你的台去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真相总算大白了。

  不久,案子移交到了法院,马燕在丈夫和儿子的陪同下,去参加了旁听。

  只听审判长一声带被告,七十七岁的马飞马老爷子,由两名警察一左一右搀扶着坐到了被告席上。

  在长长的宣判词中,有一段案情介绍大意是这样说的,犯罪嫌疑人马飞为了让其女婿牛大山回到女儿马燕身边,不惜数次行窃,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不过,考虑到马飞认罪态度比较好,年纪也大了,决定对其监外执行。

  这下一家子终于团圆了。

  可惜,半年后,马燕离开了人世。怀着悔过的心,牛大山断绝了和女弟子王小凤的关系,并且卖掉了魔术团。现在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儿子牛津一起,照顾在家服刑的老丈人马飞。(故事会在线阅读)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8):

弟子问大师,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大师没有回答弟子,而是问弟子:你能用石头扔中前面的那棵树吗?

弟子捡起地上的石子,一连扔了好几次,都没有扔中。

太远了,扔不中。弟子说。

但我可以扔中。大师说。只见大师向那棵树走去,在离树二三米的地方停住,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子向树扔去:你看,这不是扔中了吗?

离这么近,我也扔得中的。弟子说。

知道吗,我之所以扔得中,是把目标拉近了,把目标拉近到自己够得着、自己扔得中的地方,不好高骛远,这样才能扔中目标。大师说,要实现人生的目标,也是如此。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19):

  现在,不少城市的楼越盖越高,绿色却越来越少。

  李全是搞城市规划的,这天,他跟着自己的导师、著名的设计大师王国清教授来到了一个叫新市的小城,这里将要扩建成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王教授的任务,就是主持规划这个城市。

  在实地考察中,师生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市中心的凤凰山,站在绿意盎然的山上俯瞰小城,李全不禁脱口赞道:太了!老师,我觉得应该把这里设计成城市的中央公园,让这片绿色成为城市的绿肺!王教授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回去后,王教授一头扑进了设计方案中,李全却因为赶写论文,没有参与这次设计工作。等李全的论文写完,王教授的设计方案也已经出来了。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天,李全赶到了现场,准备向老师表示祝贺。

  王教授设计的巨幅城市规划图就挂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李全走到规划图前,欣赏着老师的杰作。他惊喜地发现,凤凰山果然被设计成了一个免费开放的中央公园,看着看着,他突然在山腰的位置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图标,图标旁边标注着两个小字:墓园。

  李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能在市中心的风景区建公墓呢?他本能地认为这是制图上的错误,而不是王教授的本意,因为对于一位大师来说,这样的失误太不应该了。李全立即挤进人群,走到王教授身边,用眼色示意:自己有重要的事商量。王教授跟着他来到一边,李全在权威的老师面前,说话不由结结巴巴起来:老师,我、我发现规划图上有一处小小的失误王教授深深地看了李全一眼,问:什么失误?

  就是那个公墓的位置,我觉得它不应该建在那儿,当然,那是制图时搞错了,不是您的本意李全说到一半,看见老师的表情,不由停了口。

  王教授沉吟了一下,说:不是制图错误,那就是我设计的本意。公墓的位置没有问题,你不要怀疑。

  李全不敢相信一向严谨的老师会说出这种话来,他正要争论,王教授却压低了声音,冷冷地说:这件事情你就不要多管了,还是把精力放在你的论文上吧。

  李全愣了一愣,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老师会不会明知道这是个错误,却因为规划图已经公布,怕造成不利影响,不愿意承认和改正?看着老师白发苍苍的背影,他沉默了:老师老了、疲惫了,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吧,自己如果硬要去揭穿他,让这位名满世界的大师晚节不保,又于心何忍?

  事后,李全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事,但他心里却无法释然。不久,李全听到了一个更让他惊讶的消息:王教授竟然要亲自设计那座墓园!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大师,王教授很少亲自设计某座具体的建筑,他这次大张旗鼓地参与公墓的设计,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王教授自己也表现得很兴奋。只有李全暗暗摇头,他想,王教授这样做,不过是欲盖弥彰,为的是掩盖自己的错误。自从这次事情后,李全和王教授的联系就渐渐少了。

  三年后,李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设计师了,这天,他突然收到了王教授寄来的凤凰山新区落成仪式的请柬。看着请柬,他发现,自己其实非常想见上老师一面,于是他坐飞机赶到了新市。

  下飞机后,李全发现,这座城市的发展实在惊人,短短三年,一切都已日新月异,而凤凰山还是那么丽。李全不禁感慨良多,他忘不了王教授把公墓建在凤凰山上的失误,他觉得,这就像在绿肺上长了个肿瘤,是个很大的败笔!

  跟着参加落成仪式的同行,李全来到了凤凰山的山腰,他意外地发现,那座墓园设计得非常出色!建筑几乎完全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不注意看,甚至很难发现它。李全不禁感慨:大师就是大师,连一个失误都掩盖得那么完

  李全拍了些落成仪式的相片,也捎带着拍了不少凤凰山的景,可是,在仪式上,他始终没有见到王教授。经过询问,他才知道,原来王教授得了癌症,住进了医院。李全大吃一惊,参加完仪式,他慌忙赶到王教授所在城市的医院,医生表情凝重地告诉李全,王教授刚做完手术,病情已经到了晚期,病人时间不多了

  李全伤心不已,他扑到了王教授的病床前,王教授睁开了眼睛,看见李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突然,王教授像是想起了什么,用微弱的声音说:那个公墓
  
  李全一愣,到这个时候了,老师竟然还惦记着那个失误,他忙把落成仪式的相片拿给王教授看,不料王教授却摇了摇头,直到他看到李全拍的凤凰山的风景照,眼里才闪现出一抹光彩。他对着凤凰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看了许久,突然问李全:这次去,都学到了什么?李全愣了一下,说:老师设计的那个、那个建筑,和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实在是太好了

  王教授摇摇头,说:你还是不明白,在你心里,一定以为公墓破坏了凤凰山的风景,是个失误吧?其实,这样设计,正是为了保住凤凰山这片风景啊!近年来的经验告诉,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样的风水宝地早晚要被房地产商用种种办法蚕食,改造成可以赚大钱的高级住宅区。有一天突发奇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公墓建在这里!因为人们都忌讳这个,谁也不会买公墓附近的房子!只有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才可以保住凤凰山!你明白了吗?

  李全听了,震惊不已!

  王教授喘息了一会,又艰难地说:当初不告诉你,并不是不相信你,知道你的脾气,如果你知道了真相,一定会忍不住在别人面前为辩白的。如果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设计的目的,他们会百般阻挠,以致前功尽弃,那样,我的苦心也就白费了。唉,为了给子孙后代留点青山绿水,我个人的荣誉又算得了什么?

  停了好一会儿,王教授用颤抖的手指着凤凰山的相片,说:现在你明白了吧?这不是我的失误,而是我一生最大的杰作呀!(故事会在线阅读)

大师的儿童小故事:(20):

  20世纪30年代,一次金岳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保姆问:“您是哪位?”金岳霖竟然一时忘了自己的名字,只好说:“不管它,请陶先生说话就行了。”保姆却说:“不行。”金岳霖再三请求,对方仍说不行。金岳霖没辙,只好求教于自己的车夫,车夫也说不知道。金岳霖说:“你没有听见人说过?”车夫答:“只听见人家叫金博士。”这个“金”字终于提醒了金岳霖。

  忘记自己名字的大师比金岳霖更有名的一例是,抗战期间,潘梓年在重庆的一个签名场合也把自己名字忘了,旁边的人提醒他说姓潘,潘梓年却问:“哪个潘呀?”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