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儿睡前故事

趣论罗杰斯与菩萨意象的异同


2022-07-29 00:25:08 幼儿睡前故事



导读:每一个心理学者心目中都有罗杰斯的形象,菩萨意象更是存在于我们每个的心中。但前者力图完全成为真实的“自己”,而后者还有破除“我执”的一面。——

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心理电台

罗杰斯是本主义心理学的大师,他创立了以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方法与理念,深刻的影响了心理咨询的发展。可以说,每一个学习心理咨询的都需要去认识罗杰斯的观念。每一个心理学者心目中都有罗杰斯的形象,菩萨意象更是存在于我们每个的心中。笔者尝试运用朱建军老师的品意象的方式来辨认罗杰斯意象与菩萨意象的同与不同。

一、真诚与自觉

真诚是罗杰斯特别强调的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品质,意指咨询师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自身经验的自由流动和体验的状态,并在咨询关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状态。与之相对的是菩萨的自觉觉他,自觉觉他是成就菩萨境界的条件,而自觉必然包含了自我觉知,一种了然。因此,两者都强调自我觉察与了解。

但是,罗杰斯的真诚与菩萨的自觉又有不同的方面,罗杰斯的真诚意指的成为真实的自己,成为每一个存在过程中自己的体验,也就是说活在当下。可是菩萨的自觉不仅仅有成为真实的自己的含义,它还应该包括更深一层的“空”,我即是空,空即是我。可以说罗杰斯是要成为我,菩萨进一步还要看到我的空性。

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慈悲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它意味着一种无条件的接纳,罗杰斯所说的对一个的珍视,把当事作为一个独立的而关心,允许他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验。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成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因爱而怜悯即是慈悲。

可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慈悲都含有爱与关心之意。而且,都不同于生活中有条件的爱,两者皆不会因为个体所谓的坏的动机与行为而仇视个体,是一种大爱。

可是,两者又有不同之处,菩萨的慈悲暗含多些指向性,众生都是沉沦苦海,而应该反观自身,通过觉悟得到解脱。罗杰斯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更强调对于经验,尤其是消极经验的接受,接受一个人的全部。通过对于消极经验的接受并整合,达到深层的积极动机的展现,促进个体的自接纳与建设性的行为方式。可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目的是达到个体的自接纳与自潜能的实现,而慈悲的目的是个体能够觉悟,从而脱离“苦海”。

三、自实现的潜能与佛性

罗杰斯认为人人皆有自实现的潜能,人性本质上是“善”的,在一种真诚、接纳的关系中,个体会倾向于建设性的行为方式、恢复机体智慧,恶与攻击是积极的需要受挫的结果,因此,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咨询关系,从而释放个体的自实现潜能。佛教则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人的本性是光明、智慧的,只是后天被乌云遮住了阳光而已,修行的方式可以说就是拨云见日。

可见,罗杰斯与菩萨在看待人性上,都认为人本质上是积极的、向上的、智慧的。心理咨询或者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拨乱反正”。

两者的不同之处也是相当的明显,自实现更多的是强调自潜能的发展与实现,也就是世俗意义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实现的快乐。而佛性则是强调佛的特性,智慧、解脱的含义。

通过比较罗杰斯意象与菩萨意象的同与不同,我们可以了解,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可是细微之处又是不同,笔者来,不同的根本之处在于,罗杰斯更在乎的是生活中的个体,在生活中个体怎么样通过自我觉察与自我接纳达到自我潜能的不断实现。而菩萨则更强调超脱世俗的生活,更无为、更解脱。前者是完全成为真实的“自己”,后者还有破除“我执”的一面。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