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儿童睡前故事

两起谋杀案


2022-07-29 00:30:05 儿童睡前故事



  陈警官拼命忍住想打呵欠的欲望,端详着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个紧张不安的记者。记者晃着手上的一本书,滔滔不绝:我是法制报关于犯罪题材的记者。今天,我到市图书馆搜集犯罪案例的时候,发现有在这本藏书上作了圈画
  等等,陈警官发现自己的忍耐功夫并不如想象中的好,于是打断了记者,你是不是在说,你大老远赶来,是因为有在图书馆的书上乱画?不过,记者接下来的话却引起了他的兴趣:当然不是!你还记不记得,一年前,本市连续发生了两起女学生被杀案,手法相同,却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和杀动机。
  陈警官点了点头,那两个案子在当时确实搞得心惶惶,最终也成了悬案。记者接着说:那两个案子,都是由我跟踪报道的,所以印象很深。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在意,后来无意中想起那些被圈画的部分,脑中突然灵光一闪:那些被圈画过的,竟然和现实中的那两起命案惊的相似。接着,他把书递了过来,书名是《两起谋杀案》。
  书中有几页被记者做了折痕。陈警官翻开一看,那几页都被圈画过,从笔迹和墨水颜色来看,应该是出自同一。看到第一处圈画痕迹时,陈警官不由得一声惊呼:原来是这样!
  一年前,两名受害的女学生都是在校外独自租房的大学生,也都是在熟睡时被杀。可从现场来看,她们睡觉前,门窗都关得很严,事后也没发现门窗被破坏过的痕迹。因此,警方一直没弄清楚,凶手到底是如何进入屋内的?可是在看了《两起谋杀案》中的第一处圈画处后,陈警官恍然大悟。书中的凶手,先将汽油淋在离被害房子不远的树木上,然后点燃。不多时,烈焰和浓烟将消防车吸引过来,人们也纷纷夺门而出。而在这个时候,凶手却趁机潜入被害人的住处,隐藏起来。陈警官这才记起,那两名女学生遇害前,附近的住宅都曾发生过小火灾。难道,仅仅只是巧合?
  可是越往下看,后面的几处圈画,全是当初令警方束手无策的疑点。从跟踪、潜入到善后,竟然和现实的命案有着惊人的吻合!陈警官的眼睛一下子放出亮光:这么说来,凶手是将此书作为模仿对象?记者点了点头:这也是我来的目的。另外,我想全程跟踪案子的进展,随时得到第一手资料。
  陈警官兴奋地站起身来:这个我不反对。毕竟,破案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最先负责这个案子的是王警官。王警官离过婚,之后便孤身一人生活,没有子女。因为案子没有进展,最终被调到了其他部门,才改由我负责。
  可一个小时后,化验室的专家告诉陈警官,他们已经把这本书逐页检查过,发现很多被圈画过的章节。而且,有些圈画处的旁边还有诸如妙到极点之类的评注,可以用来做笔迹鉴证。但问题是,女学生命案是在一年前发生的,如果凶手真的模仿此书,那他应该在一年前就看过这本书。可是一年前的指印早就残缺模糊,指纹识别系统根本无法辨认。
  这么说,就是没有结果了。陈警官下完这个结论后,突然又想到了一个主意,去图书馆看看。
  到了图书馆,当陈警官向图书馆馆长解释了情况后,馆长显得又错愕又惋惜: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借阅情况都可以从网络纪录中查到。可就在那两名女学生遇害不久,有人破坏了电脑硬盘,之前所有的记录包括备份资料都没了。我们当时还在奇怪,如果是贼的话,怎么就不偷东西光破坏?
  接下来应该如何着手,陈警官真是一筹莫展了。苦思多日后,局里的犯罪心理学家给出了建议:罪犯制造了一起令警方束手无策的悬案,跟画家绘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都会希望有人能欣赏自己的杰作。这种情况下,罪犯一定会找个发泄渠道,比如与书的作者发生联系,或者向他示威炫耀。
  《两起谋杀案》的作者叫家平,是文坛的新兴作家。陈警官从出版社处得知了他的电话号码,立马给家平拨了个电话。电话中,陈警官简要地说明了自己的处境,以及对案件的猜测,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支持。而家平也不失为一个爽快的人,一口答应下来。
  两天后,家平走进了陈警官的办公室,把几封整理好的信交给了他:这是我收过的读者来信。不过,要针对某一本书而收到读者的来信,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尽管我写了很多年,但针对《两起谋杀案》的读者来信,就只有寥寥几封了。
  陈警官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又把家平安排在警局的宿舍里,希望他可以逗留几天,最后才把信交给化验部。他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罪犯毕竟是个小心谨慎的人。可才和家平谈了半个小时,化验部就来了电话:我们找到了相同的笔迹!在读者来信中,有一封信的笔迹和书上的评注相同,墨水也一样。这说明,在书上圈画的人,和写那封信的人,是同一个。而且,信上还附有地址,离那两个被害女学生的住处不远。
  陈警官欣喜若狂,虽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如果在书上圈画和写信的人就是凶手,那么,在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怎么也不可能会想得到,有人会在几千万本书中的其中一本上,发现和案件有关的蛛丝马迹。所以,罪犯觉得没必要隐瞒住址,似乎也合情合理。
  十几分钟后,陈警官一行人坐上了开往郊区的车。车在一片树林前停了下来,林中有一栋破旧的红瓦砖房。陈警官重重地敲着门:警察,把门打开!
  一片寂静。
  陈警官犹豫了片刻,踢开门,闯了进去。房子看起来已经很久没住人了,里面的家具已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难道又是白忙一场?然而,就在陈警官推开杂物间的时候,他闻到了一股腐烂的味道。味道是从一个木箱里传出来的,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具几乎腐烂殆尽的尸体。
  尸体裤子的后兜里,有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张身份证,上面的地址和姓名,都显示了死者正是给家平写信的那位读者。尸体旁还有一把沾有污迹的匕首。看到这副情形,陈警官的眉头猛然一皱,难道,这人难道不是那两起谋杀案的凶手?
  这么说来,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一年前,死者在图书馆看到了《两起谋杀案》,感到了书与现实中某种不可思议的巧合,于是进行了圈画,并写信给家平,提醒他。然后,他开始试着去调查这件案子,没想到却被真正的凶手发现,进而杀人灭口,并破坏了图书馆的硬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眼前的一切便说得通了。
  接着,陈警官又查问这一带的住户。但是,这里是城郊最荒僻的地方,附近的住户寥寥无几,仅有的几栋房子,也都是那些有钱人偶尔来度假的别墅。本来呆的时间就少,隔得也远,因此,彼此之间谁也不认识谁。死者一年多没出现,也没有人会在意。
  在接下的搜查中,陈警官在死者的皮包里发现了一张名片王警官!名片是包在一张打印纸中。展开打印纸,正中就包着王警官的名片。打印纸上有一个时间和地点,因此可以推测,死者生前和王警官见过面,而王警官为了提醒对方别忘记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才会在纸上打印好那些字,并包着名片,送给死者。可是在追查整个案子的过程中,陈警官和王警官一直有密切的接触,为什么王警官却从来没提过自己认识死者,还让陈警官兜了这么大一个圈了才找到这里?
  陈警官的心狂跳着:当年王警官肯定是故意办砸这个案子的!他就是凶手,并利用自己的身份,毁灭了所有不利于自己的证据,还破坏了图书馆的硬盘。在那个读者碰巧读到《两起谋杀案》后,他一定联系了当时仍负责查办的王警官,结果被杀。
  想到这里,陈警官突然意识到,身为作者的家平可就危险了。为了害怕再有人旧话重提,也为了让此案彻底偃旗息鼓,王警官一定会对家平不利的。陈警官赶紧问身后的记者:家平呢?记者说:我们出发前,王警官说要请家平吃饭,继续讨论案情。陈警官心里一沉。
  就在陈警官想打家平的手机时,警车上的对讲机嚷了起来:所有警务人员注意,秦天饭店发生命案,请相关人员赶紧到现场。
  赶到秦天饭店后,已经有几个巡警早一步赶来,正在处理现场。陈警官扫了一眼现场,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躺在地上的竟然是王警官,一把匕首插在胸膛上,身下一大片血迹,看样子已经完了!而王警官的旁边,躺着血迹斑斑的家平,似乎没有受重伤,但目光呆滞,被吓傻了。
  看到陈警官,家平才缓过气来:刚才我们吃饭的时候,王警官突然拔出一把匕首,悄悄朝我捅过来。我因为筷子刚好掉地上,正要弯下腰去捡,结果看见了。我拼命抓住他的手,后来两个都摔在地上,不断扭滚。慌乱中,那把匕首就刺进了王警官的胸部。我没想过要杀人,我是自卫!
  陈警官同情地拍了拍家平的肩膀:如果你是自卫的话,不会有事的。当天晚上,陈警官让家平留在医院里观察。
  隔天一早,法医科的报告出来了。不管是郊外死者身旁的那把匕首,还是插在王警官胸膛上的那把匕首,上面都只有王警官一人的指痕。同时,在王警官的家中,竟然还搜出了一些丝袜和女人的内衣,经过化验,属于一年前遇害的那两个女学生的。一时之间,警局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起悬案,最终以令人意外的结果收尾。
  从警局回家后,当晚凌晨,趁着妻子熟睡的时候,家平悄悄打开了一个锁着的抽屉,拿出了静静躺在里面的一本书《两起谋杀案》。和市面上卖的《两起谋杀案》不一样,这本书的最后,还有几页作者手写的文字。
  在抽屉里的这本书中,最后手写的几页,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在这个结局中,作者出于对自己著作的崇拜,进而模仿,杀害了两名女学生。但之后,一个好管闲事的书迷读了这本小说,并怀疑有人在模仿这本书。于是,书迷作了圈画,并写信告诉作者本人。作者别无选择,见了这个读者,并且杀人灭口。只是,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又冒出了一个同样好管闲事的记者,调查重新开始。当作者接到陈警官电话的时候,他就知道,如果不找一个替罪羊,这个案子就永远不会了结。于是,他提前一天到当地,偷偷潜进王警官的家,偷出了一把匕首和一张名片,将匕首放在书迷的尸体旁边,又有一张打印纸包着名片,塞在书迷的钱包里。而打印纸上的时间和地点,其实是一年前作者约书迷时用的。当时的打印纸一式两份,作者的那一份随手塞进抽屉,没想到,一年后却派上了用场。在时间上,自然分毫不差,天衣无缝。之后,作者在饭店里杀了王警官后,擦去自己的指纹,再将王警官的指纹印在上面,接着宣称自卫。
  这个手写的最后结局是:作者逃脱了罪责,回到家中,开始了另一轮的写作。只是,正如犯罪心理学家所说的,这么完的结局,如果没有人欣赏,也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作者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发泄渠道,那就是把它写下来,锁在抽屉里,成为一本永远也不可能发表的书。
  之后的几天,每到凌晨,家平总会将那本书拿出来,一个人默默欣赏,直到倦意袭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卧室。
  直到有一天的凌晨,当家平翻开抽屉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抽屉没有锁!他心中一颤,赶紧拉开,令他瞠目结舌的是,那本独一无二的《两起谋杀案》不见了!他气急败坏地叫来妻子,妻子揉着惺忪的睡眼,说:就是今天早上呀,那个法制报的记者打电话来,说想要你一本亲笔签名的《两起谋杀案》。找遍了家中,发现样书都已经送完了。后来看你的抽屉忘了锁,打开一看,里面果然还有一本,上面还有签名呢。赶紧到邮局里,用特快专递送给那个记者了。算起来,下午就应该送到了。
  一听这话,家平顿时双一软,瘫在了椅子上。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