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睡前故事 / 小故事 / 成语故事 / 儿童故事 / 故事会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励志小故事

中华书局的故事


2022-07-29 00:34:11 励志小故事



王府井大街36号,北京灿然书屋。对于这家坐落在繁华街区的书店来说,2012年2月的这个周末,生意多少显得有点冷清。下午四点,顾客一共四位。一位店员起身关上了敞开的玻璃大门,以免寒气侵入室内。

  这里是中华书局王府井门市部。

  如果不是墙上一幅庆祝中华书局100周年促销活动的横幅,们或许很难从静悄悄的气氛中发觉,这家著名的出版机构刚刚迎来了自己的百岁诞辰。

  各类古籍学术图书紧凑地排列在书架上,它们使每个一进门,就能对中华书局的特色一目了然。然而,读者们未必知道的事情是,这家百年老店作为古籍专业出版社的历史,其实只有五十多年。此前,它出版的教科书,是更多中国的集体记忆。

  那场转型,始于半个世纪前无论是中华书局,还是整个中国。

  不合时需的民营出版业1949年3月,随着解放战争步入最后一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出版工作需要统一集中,但是要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在有利和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的、有步骤地走向统一集中。

  在统一版本的工作中,教科书是重头。1949年4月,华北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以审定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中小学课本,编制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教科书。随后,具有国营背景的新华、三联书店,联合民营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公私合营的联合出版社,是为新教材的印行机关。时任中宣部出版委员会负责的黄洛峰,将这项举措解释为统战的需要:我们的政治任务,是要团结他们、领导他们就是让他们有生意可做。

  当时,这些民营出版社的生计已经相当艰难,中华书局尤其如此。一份1950年5月3日的《民日报》记载了这样一条消息:南昌市中华书局店员为了节省开支,克服经营困难,全体员工自动减薪,同时降低伙食标准,由四菜一汤改为二菜一汤,并规定了水电及日常用品的节约办法。为了薄利多销,店内还卖起了文具。

  这让很难想到,中华书局是近现代中国的一座出版重镇。

  事实上,中华书局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由于新中国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介绍苏联经验的书籍。中华书局自然不甘落后,1949年,他们便出版了新时代小丛书,包括《苏联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模范》、《共产主义理论家列宁》等,还有大众文化丛书,包括《苏联集体农庄的基本原则》、《苏联的农业组织》、《苏联的工业管理》、《苏联的货币与银行》等。

  但是,中华书局在这个领域显然并无明显优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据1950年《民日报》的介绍,仅《苏联的集体合同》一书,当时就有林达翻译的中华书局版,秦佚翻译的大众书店版,以及李相崇翻译的中外出版社版。

  彼时,民营出版业还面临着粗制滥造的舆论指责,一些揣摩新形势出版的作品,常常面临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例如,中华书局1951年9月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试图用唯物辩证法,对百余年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加以系统的叙述,可印行几个月后,就遭到了《人民日报》、《学习》杂志措辞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是一本有严重政治错误的书,它是用极不严肃的态度写出来的,因为这部书在引用资料时歪曲了毛主席讲话的原意。在向出版总署请示后,书局不得不将该书改为凭证发售。

  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民营出版机构的日子都不好过。中华书局1950年净亏高达28亿7000余万元。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商务印书馆2万多种存书中有70%以上已不合时需,无法销售,张元济董事长甚至一度寻求上海政府的贷款。

  也就是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开始将奄奄一息的民营出版业纳入国家系统。

  合不久就分,分不久又合

  1950年9月,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在北京举行。决议指出,公私出版业应当在出版总署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兼顾、分工合作。会议为中华书局初定了医药卫生及农业书为主要专业方向。年底,由出版总署牵头,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联营书店和三联书店的发行组织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统一发行上述几家出版社的书籍。也就是说,在编辑出版上,中华、商务等公司大部分由国家加工订货,发行也由国家包了。中华书局的业务情况从此有所好转。

  1954年5月1日,中华书局又正式实行公私合营,成为了一家主要是为国家工作的出版机构,总部由上海迁到了北京。为了配合当时的经济建设,新组建成立财政经济出版社,也就是一个机构,两块招牌。中华的业务范围一下子扩展到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合作、农业、文史等多个领域。

  从快速衰退到迅速膨胀,中华书局仿佛坐了一次过山车。但是,生计好转了,经营上却呈现出了一些乱象。

  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中华书局从各业务指导部门调来的员工将近百人,老员工俞筱尧回忆道,这些干部来自四面八方,对编辑出版工作的规律也还不熟悉,不少同志过去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工作,但形势逼人,不得不边干边学,硬着头皮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没来得及继续摸索,中华书局却再一次掉头转向了。1956年,文化部党组写信给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称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两社历史遗产没有很好地接受和利用,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步,加强对两社过去出版的书籍的整理重印工作,并更多地用中华、商务的名义组织学术书稿和工具书的出版,使两社在业界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其在海外的出版发行工作。第二步,将中华、商务独立出来。

  一段话,使得中华书局匆匆剥离刚捂热的财政、金融等业务,分别移转到新成立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中国金融出版社。1957年1月,古籍出版社被并入中华书局。

  几个月后,借着整风运动中大鸣大放的机会,财经出版社副社长常紫钟在《人民日报》上说了两句心里话,文化部在改组原中华书局时,方针不够明确,举棋不定。如先把中华书局改成财经出版社,后因中央指出应重视中华书局传统,又把中华书局单独分出。现在又同古籍出版社合并,结果一个单位挂了三个招牌,中华书局原有的优点被忽视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出版工作者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工作中呈现出不少混乱现象。

  他说:古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有一个久字。们的出版社则是合不久就分,分不久又合。

  人弃取,乘时进用

  1958年4月,文化部正式安排了中华局的新任务,将它改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出版机构。任命金灿然由文化部出版局局长调任中华局总经理兼总编辑。同一时期,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儿童故事网     蜀ICP备2022017070号-2    www.0551dy.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